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重温经典 > 正文

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5-11 14: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程高本系统的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平心而论,程高本的后四十回,在描写宝黛钗等人的情感婚姻生活和贾府家族的衰败趋势时,保持着作者一开始就定下的悲剧基调,虽然也穿插了所谓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小振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说的悲剧性质,比后来的各种大团圆续作不知要高明多少。尽管换一个角度看,这种高明许多,在思想艺术整体上还是无法同前八十回相提并论,但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包括前一回写黛玉焚稿等,还是依稀有前八十回的踪影,也打动过不少读者的心。正因为这一点,有些学者认为在程高本的后四十回中,也可能掺杂了一些曹雪芹的残稿。这样的说法是否有道理,现在很难成定论。但把思想艺术相对高明的就归于曹雪芹,把相对低劣的就归于他人,这样的原则用于一切判断,其实是假定了曹雪芹创作不可能有败笔,而别人在局部的描写方面也永远不可能与曹雪芹相匹敌,其思维方式,也许还是欠斟酌的。笔者认为,对程高本后四十回的评价,包括其中相对写得出色的部分,倒不必纠缠于是曹雪芹原稿还是别人的补写(虽然作这样的考证也有意义),应该在不预设谁是作者的前提下,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这也是笔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写的基本立场。

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

  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之死,确实比较成功,作家、红学家蒋和森的名篇《林黛玉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他写道: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入万丈深渊似的激荡、回旋起来。

  话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不能说没有一点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是,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经为她生命之火的熄灭——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是,林黛玉弥留之际,居然没有宝玉守护身边,甚至让黛玉误会他移情别婚而深陷绝望中。这样,生命枯竭和心灵绝望的双重打击,宴尔新婚与奄奄一息的鲜明对比,更是让许多读者为其一洒同情之泪。还有,林黛玉临终前挣扎着没有说完的“宝玉,宝玉,你好——”,带有一定的悬念,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的余地,又通过黛玉去世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得到了强化: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这里,先强调宝玉成亲的新房与黛玉住所相隔甚远,黛玉身边几个人的伤心痛哭声无法让对方听到,而身处这边的人,却听得远处一阵音乐。这音乐可以理解为是新房那边隐约传来,也可以理解为身处这边静寂中的人的幻听,或者因为黛玉突然离去而感觉的一种心灵迷茫,如同接下来“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在“惟有”中凸显“没有”,似乎有《琵芭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效果,尽管悲伤的程度并不一致,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

  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

  小说写黛玉之死,同时也写了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大喜事,这是以空间并峙的方式展开的描写。虽然这样并列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但这种戏剧冲突毕竟是在宝玉失去通灵宝玉而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下完成的,黛玉既无法向宝玉质询,也没有机会得到宝玉的解释和辩解。这样,黛玉因对宝玉的误会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虽然强烈,却没有来自宝玉反馈的心灵冲击和碰撞。由此展开的心灵世界本身,比如黛玉的那种自我哀怨,是不丰富的,也是不复杂的,缺少双方思想情感相激相荡的层次感。宝玉较长一段时间的痴呆状,导致黛玉直到去世,都没能获得宝玉的解释和辩解,既加深了读者对黛玉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也不得不令笔者怀疑,作者其实是在回避表现宝玉和黛玉心灵对撞的真正难题,只用一种相对单纯的情绪笼罩了黛玉,也笼罩了读者,于是,读者在被这样的人物打动的同时,也难免感到了内容的单薄和苍白。在这里,空间把宝玉和黛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氛围里,但这两个氛围里发生的成婚之喜和死亡之悲不是从主要人物双方自身的心灵内部发生的,作者在让宝玉神志不清下无法领略到大喜大悲,从而把两处住所传递的悲喜对照和对峙,主要是停留在他人感觉的表面。

  还需要一提的是,让黛玉欲言欲止的描写,固然可激发读者的想象,但其实也是套路化的。在这一回,共有两处类似的描写,一处是黛玉对紫鹃说的话:

  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

  还有一处,就是上述她临终前,说的“宝玉,宝玉,你好——”

  由于类似把话说了一半的描写,在前八十回中,修改过的程高本系统要远多于脂抄本,此前笔者还专门撰文以《含蓄,还是暧昧》为题讨论过这方面内容。那么,这种激发读者想象力的描写,真的是一种艺术成功,还是作者同样在逃避描写的难题?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

  也是在这一回,小说还写到,对于黛玉之死的消息,大家都采取了欺瞒宝玉不让他知道真相的做法,只有薛宝钗顶着巨大压力,采取非常手段,不作任何铺垫就把真相直接告知宝玉,让神志不清的宝玉惊厥中昏倒,救醒后,居然慢慢恢复了理智。这样的构思,既符合宝钗做事一向大气的风格,也是能够给情节带来出人意料的跌宕效果的。但问题是,让宝玉转为平静和清醒的关键是他只身去黄泉路走一遭,得到了阴间神秘人的开悟。由此依然显示出,在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冲击和变化的复杂性方面,即便在围绕着黛玉之死而呈现的较为出色的情节艺术描写中,也有着难以弥补的简单化的局限。

  总之,艺术的出色与局限,其两面性就是那么鲜明地依存于黛玉之死的描写中,换句话说,如果艺术仅仅是用来回避而不是克服表现的困难,那么艺术的策略常常就是一种走向情节表面新奇的套路,而不是能开拓心灵世界的深刻、复杂的反套路。这样,无需让凤姐精心设计人物的调包,无需让贾宝玉失玉而心迷,或者进入阴间而觉悟,也无需在结构上刻意营造大喜大悲的场面对比,在解除一切艺术套路中,让黛玉和宝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对方和自己,在不回避任何困难中,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者难以克服,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给予读者的反套路的示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研究编号:20STA049”阶段性成果)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玥阳:看《素食者》中的多视角叙述

  • 高 翔:大众文化场域中古典神话的当代演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