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叛逆者》:寻光逆行,以忠诚述信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叛逆者》:寻光逆行,以忠诚述信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6-09 17: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何天平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底色,跌宕的时局中则包含了更多苦痛挣扎与人性洗礼。6月7日,根据“人民文学奖”得主畀愚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叛逆者》开播,讲述了特定历史时期、特殊身份革命者的抗争故事。该剧以沉稳的笔触表现了青年的成长,叙写革命历程的道阻且长,也见证着历史的必然。

《叛逆者》:寻光逆行,以忠诚述信仰

  别样视角叙述民族觉醒

  何谓“叛逆者”?在乱世下坚守信仰、不随波逐流,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我,是剧中对“叛逆者”的解读。或许对于时代大潮下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叛逆”的,是不守规矩的,但正是这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逆行身影,用鲜血和牺牲换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叛逆者》讲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从隐蔽战线这一侧面视角展开,聚焦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与国民党特工的斗争,延伸出对于一个时代的叙述。

  剧中主要体现了主人公林楠笙的成长和转变,讲述了一名心怀报国理想的国民党特工,逐渐转变为坚定的共产党员,并为新中国的诞生传递重要情报,最终完成信仰的升华的故事。通过对林楠笙个人转变的详尽刻画,勾勒出隐蔽战线上的特工形象,回顾特殊历史时期的青年理想与艰难前行。林楠笙在投笔从戎之初,进入了敌对阵营,但他却不断审视自己身处的环境,思考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此时的林楠笙在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信仰的光芒和民族的大义,于心中埋下了信仰觉醒的种子。虽然实现理想的道路艰险重重,但这都没有动摇林楠笙的决心,最终明确了自己的道路,成为了“叛逆者”中的一员。

  林楠笙个人的蜕变,映射的是整个民族的信仰觉醒。《叛逆者》对“叛逆”的释义,是敢于与黑暗抗衡的青春叛逆,是不畏牺牲的勇敢逆行。

  多重打磨营造真实质感

  极具视觉冲击感的惊险场面、命悬一线的紧张情节是谍战剧的看点,但除了应有的类型化情节,《叛逆者》着重于对主人公“寻找信仰,坚定信仰,升华信仰”的书写,并从情节、视听等方面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质感。

  《叛逆者》表现了林楠笙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信仰认知的不断变化。在塑造人物时,林楠笙并未被“主角光环”笼罩,在曲折中迂回前进: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也有过矛盾和焦虑,而后在挣扎中越发成熟坚定;从在混沌中被裹挟前行,到逐渐坚定信仰并找到同伴,再到成熟后的深思与焦虑,主人公的成长和转变均有迹可循,并释放出富有张力的情绪。

  情节考量之外,《叛逆者》在谍战题材的类型化场面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强化视觉效果。画面的整体风格沉稳冷峻,以客观的镜头为主。写实场景尽可能还原历史风貌,抒情片段则通过强对比的沉郁色调、凸显人物细节的饱满构图,最大程度渲染情绪。

  剧中的音乐使用同样几经考究,做到了与年代、地域的匹配。同期声录音尽可能还原现场,后期的动效和拟音也均“有据可考”。作为男女主人公情感主线配乐的《六月船歌》,饱含着理想主义与革命情谊;而主题曲的创作考虑到要将全剧时间跨度、众多人物和历史事件囊括其中,很难在词曲中具象体现,而从写意的角度创作。强调真实质感、客观视角的基本创作思路,辅以抒情意味的视听强化,让《叛逆者》的故事更显回味悠长。

  青春群像感召青年信仰

  原著小说的作者畀愚曾将《叛逆者》形容为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在茫茫黑夜中追寻点点光亮。而故事中刻画的革命先驱群像,也感召着观众的爱国情怀。

  作为那个时代青年的代表,林楠笙、朱怡贞虽年轻稚嫩,却坚定沉毅,敢于在未知中逆行。为了理想与信念、民族与家国,年轻一辈与老党员并肩作战,义无反顾地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新道路,用单薄的身躯与黑暗和腐朽抗衡,用热血唤醒更多身处混沌的人。同作为国之青年,他们的选择也激励着当代青年,敢于创新、肩负使命,在不同时代书写同样的青春担当。除了年轻的革命者,剧中也展现了以顾慎言、纪中原为代表的资深地下工作者,他们在波云诡谲的环境下,冷静、克制、理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艰险,在隐蔽战线中书写对祖国、对民族、对理想的浓烈情感。

  《叛逆者》的人物群像是多元、饱满、鲜活的。林楠笙单纯正直、目光坚定、心向光明;朱怡贞冷静敏锐、洞察力极强;顾慎言沉着老练、遇事泰然;陈默群心思难测、阴狠决厉;蓝心洁坚韧求存、似乱世浮萍。他们之间或是可以并肩作战的同志挚友,或是暗流涌动中各怀所思。剧中呈现的人物图谱充满张力,以林楠笙为线索,串联起一众人物的命运轨迹。在悲壮的基调中,感受革命先驱骨血中的大义与无畏。同时也为新时代的青年鸣钟:勿忘先辈牺牲,珍惜眼前幸福,肩负青年担当。

  从谍战题材望向革命岁月的《叛逆者》,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融于一体来展开描摹。它是对烽火年代中革命先烈的一次致敬,也诉说着平凡人亦可成就不凡。

  (作者系中国电视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马恩扉页:《小小的我》,渴求一片大大的天地

  • 《食南之徒》:“马伯庸式”小说风格的延续与新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