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1-21 13: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慕 明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准确描摹了当代中国科幻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及其作品的处境。在固有审美范式的约束、市场的压力、新媒体的冲击等限制下,具有创新与实验特质的青年原创科幻文学面临严峻挑战,但边缘与寂寞自有其力量生长。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历经三年时间打磨了一本科幻文集《无名者之国》,其中集纳了平均年龄25岁的创作者们以广博视野融合的多种文化语境的养料,以一种当代华语文学创作中不多见的自由姿态,展现了站在时代前沿的青年想象。

  想象力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来源于对所关心之物的深入观察、思考、归纳以及重新演绎。在以想象力为核心的科幻文学创作中,知识的储备梳理,以及更高层次的智识建构决定了想象力的深度和远度。《无名者之国》中的非虚构写作披露了想象力的基底。《美国科幻圈的诞生》梳理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科幻文化的萌芽与发展历程,试图从历史和时间的维度探究科幻的本质;《微型国家漫游指南》从空间的维度,捕捉科幻式的“理想国”想象如何影响现实,让一代代人投入其中;《技术宅的天梯》通过深入考察以阿瑟·克拉克为首的科幻爱好者所制定的第一份载人登月计划,将“科学”与“幻想”并置思辨。这些存在于冷僻历史中的、充满了大量技术细节的材料极少见诸于当代华语文学乃至文化的视野,却在此以脉络清晰、生动的故事形态呈现,提供了一种交融了历史、科技与文学史的书写可能。

  在这样的基底上,《无名者之国》中的虚构作品展现出不同于许多当代青年原创作品的丰富面向。生活经验匮乏是青年作者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在建立于智识和想象上的科幻里并不会成为桎梏,年轻的创作者自由穿梭在没有边界的世界中。无论是《蓝溪之水》中,“梦境一般混沌不清,逻辑又都清晰得可怕”的异星,还是《最后的西游》中,以虚构文本构建的、围绕着吸血鬼/士人的或然历史,世界的构建如同真实历史般扎实、严密、自洽,细节丰富而深厚。而在《它曾活着:一个齿轮故事》中,推想以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经典方式展开,在异星探索的表壳之下,是与阿西莫夫、特德姜,乃至赫尔曼·黑塞等大师们气韵相通的关于自我存在的探索,充满了诗性与崇高。

  除了内容与题材上的开阔,《无名者之国》中的虚构作品在写作形式和文体探索上也走在了当代华语科幻作品的前列。长期以来,中国科幻处在类型化、通俗化的刻板印象中,叙事手段并不处在经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洗礼的主流文学语境中。但在更年轻的创作者笔下,元小说、拼贴、戏仿、讽喻、解构等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与科幻的核心自然结合,更有来自动漫、影视、游戏等新媒介的滋养。在《幻想嘉年华》中,无论是菜谱形式的《舌尖上的星河》,还是漫画形式的《云中世界》,蓬勃斑斓的想象力甚至超出了文字呈现。

  最后要提到的是想象力的连接。也许只有在校园里才会出现如此深入了解彼此并相互激发的创作群体,《无名者之国》的“会刊”属性也正是其最大特色所在。在《无名者之国》主编杨枫眼中,科幻不仅是文学类型,更是社群文化与个人生活方式。《寻找旦旦》《那些神秘的社员们》等直接取材于社团和创作者的作品虽仍有校园的青涩,但能从其中看出作者对彼此与社团的深厚情感,这使得飞翔的想象有了现实的落点。传统的创作者习惯单打独斗,而在这个交流的意义不断被强调的新时代里,也许一种新的相互补充、冲击、连接的思考和呈现方式正悄然孕育。正如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使用笔名“屠思凡”(thusffan,清华科幻爱好者的简写)进行集体创作一样,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无数大脑的芯片会集成大规模电路,写出任何个体都难以想象的故事。

  在科学与理性更为凸显、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极其深刻的当下,古老的文学如何吐故纳新,承接传统同时反映现实、连接未来,是包括但不限于科幻的文学共和国需要面对的挑战。无名的“伏兵”们埋下了许多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种子,我们仍等待着茂密森林的长成。

  (作者慕明系青年作家)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纪录片《曹俊》:华彩绽放 丹青无际

  • 刘上生:曹雪芹的“隐秀”之笔——品味《会芳园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