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中国节•春节】在礼乐文明中体悟春节的智慧内涵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网络中国节•春节】在礼乐文明中体悟春节的智慧内涵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2-01 09: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谢茂松

  在中国传统里,农历正月初一原被称作“元旦”。现代因采用公历纪元的缘故,将公历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称为“元旦”,而把农历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元旦之“元”为始,“旦”为日,元旦被称为“三朝”(《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谓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又称“三始”。古代以十二时辰计时,夜半子时为起始,即交子之时(晚上十一点)。所以,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老小守夜,在交子之时吃饺子,辞旧迎新。

  中国哲学对始与终二者同等重视,往往讲“终始如一”,把“终”放在“始”的前面。荀子说:“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周易》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分别为既济卦、未济卦,将象征成功的既济卦排在未济卦前面,其深意也在于此。“终”是为着新的一轮的“始”。过年前全家大扫除、大清洁,以及大年三十沐浴后更换新衣服。这些隆重仪式,所表达的是《大学》汤之盤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是洁净精微、自我净化;也是《周易》大畜卦所说的“日新其德”,“日新其德”才有“大畜”之可大可久。所以说,春节蕴涵着中国文明的原理与智慧。

  中国文明的底层结构是礼乐文明。礼乐文明强调慎始,强调始终保有初始的善心、仁心即“初心”,才能可大可久而保持连续未断裂。这也是元月被称为正月的原因所在,“元”就是“正”。礼乐文明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节日尤其是过大年正是集中的体现。而礼乐文明包括外在的仪式与内在的抽象精神、文化价值两个方面。

  往常,春节过年莫过于穿新衣服、吃一年最丰盛的年夜饭,再就是祭祀、拜年、放鞭炮。新年著新衣,蕴涵着“日新其德”之意。衣服不只是实用,在中国文明传统中更是“人禽之辨”的文化象征,“衣冠人物”、“衣冠南渡”这些词正说明了衣冠就是文明的指代。中国人过年,丰盛的美食世所闻名,这丰盛背后乃蕴涵着中国礼乐文明的发生。即《礼记》“礼运”篇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礼运”篇强调可以用饮食来“致其敬于”上天与先祖:“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为了除夕夜团圆饭的食物丰盛,在小年甚至更早在腊月初八就早早开始预备各种年货。这既是为全家老少准备的,也是给祭拜上天与祖先准备的。若准备的食物不够丰盛,则不足以显示一年劳作丰收之盛,同时也不足以显示对上天与祖先的虔诚和礼敬。

  中国礼乐文明中致敬、回报上天与祖先,体现为国家家户户必立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就是两千多年前荀子所说:“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先师。是礼之三本也。”化简到只有五个字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百姓在家中日日见到,可谓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根本所在。所以,除夕“守夜”,全家老小准备种种丰盛食物、点心,所守、所迎者为何?所守、所迎之小者是上天呈事的灶神和诸神,大者则是天、地、君(现代则是“国”)、亲、师。

  大年初一一早,家家户户祭拜祖先。这被称为“首祚”,即新年第一次祭祀祖先及神明,东晋王羲之《月仪书》说:“日往月来。元正首祚”。民间讲究越早越勤快,越有福气。各家将酒、荤素熟食供奉给祖先享用,并燃香、放鞭炮。祭完祖后,再带上祭品到社官祭拜、供奉。所谓社官,就是乡村里的一方土地爷,可谓是管辖地方最小的土地爷。传统中天下最大的土地爷莫过于京师社稷坛中的“社”,而京师社稷坛的左边则是太庙,对应到普通百姓家则是祠堂。这就是家国同构的文明原理的体现。

  正月初一,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初二以后由内而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地给同宗、外家以及其他亲戚家互相拜年,再给邻居、朋友拜年。拜年的“拜”字有深意。拜是礼拜、礼敬,即是《礼记•曲礼》解释的“自卑而尊人”的文明原理:“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构建、稳固了家国天下共同体意识,而作为中国礼乐文明的集中体现,春节过年礼俗习惯中的祭祀、拜年,在节日仪式“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层面构建了家国共同体、天地人神生命共同体的内聚力。

  除夕贴福字和春联、吃饺子,大年初一祭拜天地与先祖、祈福等,都意味着上天赐福人间、祖先祝福后代。中国文明、中国百姓追求的福祉包括哪些?春联常贴的“五福临门”四字就概括了。“五福临门”渊源甚早,“五福”最早出自五经之《尚书》的洪范篇,《尚书·洪范》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好的德行也是五福之一。民间则将五福说成“福、禄、寿、喜、财”。

  上天赐福而福满人间,意味着中国文明传统的“天”不是与人相离、相隔而不可及的外在、纯客观的天,而是不仅与天子相关,同时与每一个普通人有关的天,是世俗的天,是给人间带来美满幸福的天,是可以人人亲切称为老天爷的“天”。由此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福”这一字,蕴涵着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价值观。

  故而中国人对于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是俗不可耐的庸俗,而是大俗方是大雅,其中有对于祖先、对于上天、对于给予人类的万物的礼敬与回报。中国的天不是高远不可及的,是可以通过供奉、祈求赐福的,但中国人深深地知道这种祈求不是坐等,而是要求自己如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龙德之为龙德的根本所在。毋宁说中国人是在上天之德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自强不息的德性的投射。

  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相信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这是中国几千来的过年传统年复一年地不断昭告给我们的可大可久之道。古今一体,诚不虚也。

  (作者谢茂松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