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 魏辉
从央视春晚舞台的惊鸿一舞,到全国巡演的一票难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再次点燃了人们对《千里江山图》的关注。《千里江山图》为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所绘的青绿山水长卷,在历经900年岁月后,当绘画惊世之作化身舞蹈诗剧,以全新方式重现传统美学,散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光芒,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创新样态,钩沉起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敬畏。
《只此青绿》海报
绘画与舞蹈从来就有“异曲同工”的审美之妙。比如,敦煌古代壁画中的“飞天乐舞”,就是以绘画艺术演绎舞蹈旋律的经典图像。相反,以舞蹈韵律演绎绘画意境同样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创作方法。舞蹈《只此青绿》就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舞绘融通”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审美文化观念。
青绿意象
世间色彩千变万化,但始终离不开五色:青、赤、黄、白、黑。它们合称中国五色,共同构筑成了中国的传统“国色”谱系。在华夏文明里,“五色”还与“五行哲学”和“宇宙方位”对应。“青”在方位上对应“东方”,在季节上则对应“春季”。早在我国南齐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就提出了“随类赋彩”的人物画品评美学思想,之后又逐渐推及到山水画艺术的创作与品评。“青山”因包蕴“欣欣向荣”与“无限生机”的审美意象,被绘画色彩美学不断传承。从《游春图》到《江帆楼阁图》、从《千里江山图》到《蓬莱仙境图》,“青绿山水”一直以来都是绘画创作中的艺术珍宝。舞蹈《只此青绿》中演员们服饰的青绿色彩,不仅是对《千里江山图》绘画赋彩的艺术借鉴与展示,更是舞蹈艺术创作者对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所凝结的华夏文化的情感认同,同时,也是舞蹈艺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情传承和创新表现,传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意象。
韵律形象
绘画和舞蹈都是造型艺术,属于视觉欣赏的艺术创作形态,不同的是绘画是静态的艺术展示,而舞蹈呈现了动态的肢体语言,两者虽有不同,但都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造型笔法源自书法运笔,其绘画造型线条中本身包蕴着丰富的时空韵律转化和速度节奏变化之美,这一点与舞蹈艺术追求的韵律和节奏美是完全一致的。同样,追求中国传统绘画笔墨书写的时空韵律之美以及绘画构图形式的分合节奏之美,也是当代舞蹈艺术创作可资借鉴与融汇的审美表现思想。在舞蹈《只此青绿》中,演员们身姿的俯仰变换、极度倾侧以及在舞台上的奔走聚散、组合变化,无不透露出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虚实相生”“险中求正”“聚散得宜”“移步换景”“顾盼有情”的艺术韵律和节奏审美之妙,展现出当代舞蹈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思想的深刻理解与现代诠释。
舞绘心象
西汉著名思想家扬雄认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说明人的语言和书写都是反映其思想情感的艺术表达,即艺术反映主体“心象”之意。事实上,包括绘画、舞蹈在内的所有视觉艺术,其艺术创作过程中都会受到创作主体的人生阅历、社会态度和审美情感支配。艺术作品也因是创作主体精神心象的真实反映,才具有独特性和感人之处。《千里江山图》传为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18岁时所作。18岁正是人生中不畏尘世、意气风发的风华年代,同时,画家又因得宫廷赞助而真情绘写山河美景,少年热情自不掩于画笔,所以绘画作品《千里江山图》虽经朝代更迭、历史变迁而依旧闪耀少年激情、光照画史。舞蹈《只此青绿》不仅对《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意象和绘画韵律作出了肢体语言的艺术演绎,更是在袖舞神飞的舞姿中展现出一种青春年少的人生激情。这是舞蹈创作者对少年画家艺术情怀的真情领悟与精神传递,跨越时空地实现了舞者与画者之间艺术“心象”的时空通感。
傲骨境象
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有关“江山”落款题记的绘画创作不胜枚举,画家借助山水形象抒发个人的家国情怀,其所绘山水形象也多为画家的审美意象重构,而非某时某地真实自然山水,即所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艺术创作。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尤是如此。画家历时半年倾情绘就此图,其下笔磊落、赋彩明净。图中山河壮丽、草木葱茏,亭桥映带、舟楫往来,民丰国泰的山河气象跃然其上,展现出少年画家的自信人生与艺术激情,这是一种傲骨精神境象。舞蹈《只此青绿》在传统古琴的伴音下,演员们自信的表情以及每一个舞蹈姿态的有力转换中,都散发着一种坚定的艺术精神力量,展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傲骨精神,这也是该舞蹈作品最打动人心的艺术精神力量所在。
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艺术创新则是时代进步的呼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进行思想发掘和传承创化,是保持民族文化思想独立与开放、民族文化形象独特与鲜明的创新发展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型态多样、内涵丰富,一直以来展现出互鉴与交融的创新发展理念与创新艺术型态,而舞蹈《只此青绿》对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绘画意境的创新演绎,无疑是当代舞蹈艺术与绘画艺术融合创新出的一束舞台光芒,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融通艺术风貌。(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