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文学意识与行旅体验相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当文学意识与行旅体验相遇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4-08 17:20

  作者:南开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副教授 周才庶

  困在原地的人,想踏上远方的路。

  走过远方的人,诉说文学的旅程。

  卢桢所著《旅行中的文学课》就是这样一种回应。全书分为欧陆光影、亚非土地、南美天空三大板块介绍各地风貌及其文学故事,如法国·巴黎与雨果、德国·莱比锡与浮士德、意大利·维罗纳与朱丽叶、英国·伦敦与老舍、爱尔兰·都柏林与尤利西斯、波黑·萨拉热窝与波黑作家安德里,等等。作者10年间走过80个国家,300多个城市,目光所及是一时一地的风光,更是一城一国的人文。

当文学意识与行旅体验相遇

  作者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一位长辈找到一处堪比瑞士的风景,那里有葱茏起伏的连山、纯净透明的湖水,驱车到达之后,长辈问他此处比瑞士如何,他说风景很美,除了这里不是瑞士。作者认为抵达现场才是旅行的全部意义。文学作品中的发生地点、众人心目中的风景名胜是难以替代的。这部书将文学意识置入行旅体验,在不断抵达现场的朝圣之旅中诉说内心深藏的体会,分享先贤故人的经历。

  文人与旅行的缘分一直难分难解,古人常在山水徜徉间写下千古名篇,现代作家的域外经验促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文学观念且在文学创作中留下痕迹。旅行可能直接进入作家的写作视域,也可能成为潜在经验。旅行让人走向陌生情景,形成独特心境。行者在荒漠相遇、在高山邂逅,与山水沟通、与历史对话,他们遇见他人、更是回归自我。

  《旅行中的文学课》并不是通俗游记,而是旅行文学。

  书中重现文学经典。作者通过古希腊展厅的瓶子讲述了英国诗人济慈与大英博物馆相关的创作。1817年济慈来到大英博物馆,随后创作了著名的《希腊古瓮颂》,诗歌的结尾写道:“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诗句表现出济慈对古希腊精神的仰慕。因为沈从文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于是作者的讲述从济慈跳跃到沈从文。沈从文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比为“希腊小庙”,以在“精致、结实、匀称”的希腊神庙里供奉“人性”。如果要给沈从文的神庙找到现实存在物,作者认为最适宜的该属大英博物馆中的帕提农神庙雕塑展厅。由此,作者从中外文学经典回到文学现场,图文并茂地介绍此展厅。

  书中呈现异域风情。城市街角的老房子、城市地标的各色雕塑、富丽堂皇的教堂,站台上的老站长、风雨中的音乐家、售卖乐器的小贩,还有朱丽叶故居墙壁上的爱情誓言、王尔德墓碑上的唇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各色人物相遇、对话,感受异乡的魅力。贝尔格莱德的伊沃·安德里奇,青年时创立学生秘密组织,反抗奥匈帝国的统治,二战期间隐居写作,发表了“波斯尼亚”三部曲,获得196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士作家翰娜·施皮丽为儿子写下童话故事《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童话中小姑娘海蒂与爷爷的相处,呈现了阿尔卑斯山脚下宁静与晶莹的小镇。作者以到达现场的捕捉与浸润文学的追溯,向读者讲述万象风光之下的世间百态,包括决绝的反战、纯真的童话、忠贞的爱情、凄婉的离别以及恐怖的监禁。

  书中偶现作者故事。叙述者不断与你对话,对话内容可能是呼啸山庄旁不断延伸的荒原,可能是浮士德餐厅的土豆浓汤,还可能是火车上安静的缅甸女子或躁动的缅甸男子。身着笼基的女乘客盘腿而坐,偶尔关心起男子的聊天。男子被槟榔染红的牙就闪起了光,作家奥威尔说它像“红色的锡纸”,作者“倒觉得它就是血,每个缅甸男人都含着一口这样的血在奔波”。作者的叙述话语从非虚构旅行转向文学描述,带着一点俏皮。叙述者在萨拉热窝遭遇套路化的购物陷阱,在基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遗迹参观地掉入地板下的空心地基,“身体滑稽又危险地卡在裂出的黑洞里”。叙述话语并不怨怒或哀伤,而是调侃而幽默。“我终于借助厄运的眷顾,触碰到普通游客无法企及的切尔诺贝利经验。”叙述者借用白俄罗斯诺奖作家列克谢耶维奇的口吻总结了这段旅途:“我从切尔诺贝利来,那一天我遇到的事情和别人不太一样,无论你想不想听,这件事都发生了。”这突破了大多数切尔诺贝利游记的悲情叙述。

  《旅行中的文学课》的突出特点是把文学与旅行相结合,作者将文学感知和行旅体验融入其中,使其拥有一种风格化、个人化的表达。当作者坐上“乔治·奥威尔号”列车缓缓绕城游览时,看到21世纪的缅甸:手写的车次信息牌、贩卖蔬菜的商贩、铁轨上嬉戏的孩子以及混杂着干鱼、大蒜、瓜果、花香的甜腻奇特的土味儿。这当然不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笔下20世纪的缅甸,已不见《动物庄园》《一九八四》书写的压迫与斗争,亦不见反极权主义的痕迹。作者在一个特定地点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建立起城市景观与文学故事的关联,这是能指的关联。至于旅行所见与小说所写产生的时空距离,既可说是时空之隔,又可说是距离之美。在“隔”与“不隔”、“远”与“近”之间则有可供开发的多重语意。

  旅行,是漫无目的的漂泊过程,还是有备而来的探索历程,因人而异。旅行者似乎比当地人更能突破固化的闲适,更能触碰到土地的新奇感。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道:“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当文学经验与环球旅行不期而遇,就像一条链子串起散落各处的珠子,人们最终会发现风景的内涵与生活的诗意。(周才庶)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