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生大事》:面对死亡的生存表达与情感呼唤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人生大事》:面对死亡的生存表达与情感呼唤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7-05 17:53

  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教授 周仲谋

  电影《人生大事》以悲喜交织的手法,讲述了青年莫三妹与小女孩武小文从彼此对抗到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在一次次面对死亡的经历中,以及在与小文点点滴滴的相处中,刑满释放的莫三妹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希望,明白了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影片带有浓郁的市井气息,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意味,让观众在哭过笑过之后,深思人生的价值意义。

《人生大事》:面对死亡的生存表达与情感呼唤

电影《人生大事》海报

  《人生大事》的开头部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故事,因为两部影片的主人公所从事的都是给逝者办理后事的职业。不过,随着剧情的展开,《人生大事》逐渐显示出与《入殓师》不一样的故事走向。在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感悟方面,两部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和日本同属儒家文化圈,受儒家文化中“未知生,焉知死”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讳莫如深,甚至认为死亡是倒霉晦气的,从事丧葬工作者也会被另眼相看。《人生大事》和《入殓师》两部影片都表现了殡葬从业人员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以及他们对自身职业认识的转变。差异之处在于,《入殓师》更注重揭示主人公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与死的深刻感悟,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挖掘体现出深沉、内敛的文艺片气质;《人生大事》则更侧重外部故事情节的编织,在一波三折、泪中带笑的生动剧情中,呈现底层生存状态,传递出对人与人之间诚挚情感的呼唤,并由此塑造出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不同于《入殓师》中小林大悟含蓄内向的性格特征,《人生大事》中的莫三妹是一个性格外向、冲动暴躁的刑满释放人员。他为了前女友跟人打架,获刑入狱。出狱后不得已子承父业,从事丧葬工作,因此被人瞧不起,被称为“吃死人饭的”,还被污蔑偷死者的戒指。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只是为了生活而勉强为之。他很少思考丧葬工作的意义,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也是依照本能,采取简单的应激模式,把生活过成了一盆浆糊,甚至与父亲、姐姐这样的至亲家人,也存在严重的情感隔阂。

  尽管三妹言语粗俗,做事常常不顾后果,浑浑噩噩,没有生活目标,但其人性本质是善良的。这样的形象设定,为他收留武小文奠定了性格基础,也为剧情的展开做了铺垫。小文自幼跟随外婆生活,因三妹的殡葬公司为外婆办理后事,小文坚持要让三妹归还外婆。三妹起初对小文非常抵触,认为她给自己带来了一系列麻烦,把原本已经不如意的生活搅成了一锅粥,揉成一团难以理顺的乱麻。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一次次反转,三妹意识到了小文金子般的美好心灵,也意识到自己对小文的关心,一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父爱油然而生,他的责任感和生活目标也越来越强烈、清晰。影片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讲述,向观众表明,不仅是小文在依靠三妹,需要得到三妹的关心和照顾,而且三妹同样离不开小文,需要得到小文的心灵启迪。正是在与小文的相处中,三妹领悟了生活的意义。两人相互依赖,相互救赎,互为彼此生命中最温暖的亮光。

  《人生大事》有着较强烈的喜剧效果。其喜剧性一方面来自情节的设计,如给老大爷办一场“皇帝般的葬礼”等,另一方面则来自于隐喻式的人物形象设定。例如,莫三妹的人物设定,是大闹天宫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形象,而武小文的人物设定,则是胆大敢为的少女哪吒形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孙悟空和哪吒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特别能闹腾的人物,影片以这样的人物设定来塑造主人公形象,自然容易引发一系列饶有趣味的碰撞冲突,在笑闹中演绎出市井生活热气腾腾的质感。影片的喜剧色彩不仅增强了观影趣味,同时也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达出创作者笑看人生的乐观心态。

  影片不仅有笑,也有泪。小文在星光下听外婆的语音留言,三妹在幼儿园向众人道歉,大雨中三妹追赶开走的汽车……这些片段和细节,无不戳中观众的泪点,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影片结尾以三妹、小文、小文生母一起吃桃的情节,来表现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暗示他们有可能组成一个温馨和睦的新家庭,从而给观众以情感抚慰。

  《人生大事》是一部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悲喜剧,传递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电影通过对比来强调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家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例如小文舅母对去世的婆婆的嫌弃,再如办葬礼的老者家人为了钱整天吵闹,毫无亲情可言;另一方面,则是三妹、小文、王建仁、银白雪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彼此间的深厚感情,让人心生温暖,感动不已。影片由此揭示出这样的哲理:人生除了生死,别无大事,正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在于金钱利益,而在于同家人、朋友、身边人的真挚感情。(周仲谋)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