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传统与新知的交融:从《五色土》看副刊的文化价值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传统与新知的交融:从《五色土》看副刊的文化价值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7-14 10:09

  作者:黄西蒙

  副刊是体现一家报刊文化旨趣与价值的重要平台,而随着网络文化和自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媒体的时效性特质,受到很大冲击。相比之下,面对传统媒体,读者对静态阅读和深度思考的可能性,有着更高的期待,而这正是副刊的价值所在。在如今各大媒体中,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是为数不多拥有较强读者黏性和社会认可度的报纸副刊之一,其内容特色和风格,不仅受到普通读者的关注,也受到文化专业领域研究者的器重,值得细细分析。

  《五色土》自1958年开办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少文化名家留下笔墨的园地,也拥有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忠实粉丝。如今的《五色土》,包括“书乡”“文史”“人文”“品读”“城迹”“胡同”等多个版面,涉及文学、历史、考古、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还常年设有专栏,邀请不同领域的作者在这个园地里挥毫泼墨,一展才华,也挖掘了不少优质的作家与学者,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知识趣味与文化魅力的共同体。

  在上世纪60年代,邓拓以马南邨为笔名在《五色土》开设的《燕山夜话》专栏,不仅是新闻史上的佳话,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后世回顾中国杂文的发展,是绕不开这些文字的,虽然在今天看来,其中内容并无太多深奥之处,但在当时对普通读者起到了知识普及的作用,也体现出知识分子借助媒体传播人文思想的情怀与担当。

  随着国人素质的提升,副刊上的文字有没有“含金量”,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二者不可偏废,最好能兼得,才是好的副刊作品。从这点来看,《五色土》的内容尤其是专栏文章,大多能兼得表达的专业性与通俗性,既能让读者获得新的知识和思想,又可以做到读起来不累,看起来舒服。

  毕竟,对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而过于碎片化的信息和“灌水”的文章,又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只有在专业性和通俗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副刊的文化价值。

  对此,《五色土》的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内容也是具有生命力的。从选题上看,《五色土》虽然会坚持对一些经典文化话题的观察和表达,但也具备较强的“热点意识”——不论是文学、影视等文化领域的热点现象,还是新书出版、学界动态等时鲜命题,都被其囊括在内,成为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文化领域动向的一个关键窗口。而且,相比其他副刊,《五色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更加浓厚,而不是止步于对流行文化的简单追踪、浅层报道。与此同时,《五色土》也一直关注新书资讯,对新知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实现了传统与新知的融合。

  《五色土》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它能给读书人留出一片创作的园地,同时能让专业学者进行公共表达,既体现出媒体的公共责任,又满足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播的诉求。这其中饱含所有继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读书人精神的人,对副刊的美好期待——在网络碎片化信息冲击与“深度阅读”风气匮乏的环境中,借助副刊保持写作者公共表达的尊严感和影响力。这一话题值得人们进行深入思考。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在一些媒体里,副刊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从形式上看,副刊是“副”的,是对严肃新闻的“陪衬”,甚至可有可无,面对经营压力时,不少媒体都放弃了副刊,并认为这是“保大弃小”的合理做法。但我们也要看到,副刊往往是体现一家媒体文化特质的平台,尤其是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家媒体的内容的趋同性越来越强,副刊反而成了彰显媒体个性的重要园地。一家媒体能否有自己的内容特色,能否有辨识度和文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与副刊的水平息息相关。

  从这个意义上讲,《五色土》副刊给我们一个启发:不论媒体环境如何变化,副刊仍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且坚持自身特色,就会赢得更多读者的支持和喜欢。事实上,如今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文化素养和阅读品味越来越好,对媒体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副刊面对读者保持足够的开放性、专业性和趣味性,也是提升媒体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从更长远的眼光看,“新闻就是历史的底稿”,今日之新闻,便是明日之历史,副刊也不例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上世纪中前期“四大副刊”之说,前人的经验已经足够丰富,而在今天,我们能否创造留给后人的精彩文字?这恐怕不只是作家、学者们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媒体尤其是副刊要面对的命题。(黄西蒙)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