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红楼梦>通识》和我的“红楼”阅读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红楼梦>通识》和我的“红楼”阅读史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9-01 11:06

  作者:何娟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大概是我在小学四、五年级。邻居姐姐找来作家茅盾的节本《红楼梦》。我们跳跃着翻看了关于宝黛恋爱的所有章节,意犹未尽。有一种神秘的冲动,和幽微的喜悦。

  过了不知多久,有个交好的女同学不知从哪里摸来完整版《红楼梦》,就像盗取了军中密信一般。书页泛黄,看上去破破烂烂的,有些卷角,有些残缺。但因为破烂不堪,在我们眼里,就愈显得神秘不可言说。

  我印象深刻的是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一节。这让当年的我们大为疑惑。但彼此又不敢开口细问。究竟什么是“云雨情”?宝玉不是喜欢黛玉吗?我们隐约有些不好的念头,但又拒绝相信宝玉会如此“下流”。

  后来念初一,参加演讲比赛,得了笔小小的奖金。老爸觉得很有面子。问我要什么奖励,我要了一套《红楼梦》。这是正式拥有《红楼梦》的开始。

  还记得上体育课时,同学在一旁打打闹闹。我靠着栏杆,默诵《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颇有些青春无聊状。实则心内洋洋自得:我和你们是有多不同呀!

  多年后,读到另一版本的《葬花吟》开头,“花飞花谢花满天”,暗自体会这一连重复的三个“花”字,仿佛一场盛大的青春谢幕。是退场,亦是惜别。不由得有些感怀。自然,那是后话了。

  某种意义上,那些年读过的《红楼梦》,成为我们少女时代心灵和精神的容器。它的诗性与自我表达,也装下了我们的心中所想、所期待与所盼望。

  但似乎也仅止于此。

  随着岁月流转,《红楼梦》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它变得遥远、陈旧而无所谓。甚至“红学家”,也让人觉得是一个稍有讽刺性的称呼。

  直到多年后,读到詹丹教授的红学论著。先有《重读红楼梦》,继而是这本《<红楼梦>通识》。

《<红楼梦>通识》和我的“红楼”阅读史

  它让我思考:当我们谈论《红楼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对青少年而言,《红楼梦》的价值何在?

  很多人知道,“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但未必同意研究这门学问要有探索、追问、辨析心灵世界的能力。这大概也是说到“红学家”,固然有人钦敬,亦有人戏谑的缘故。

  然而,正如詹教授书中所言,“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并让这种心灵的内在冲突,弥漫在日常生活吃饭聊天的各个方面”,恰恰是“《红楼梦》情节最为独特的地方”。

  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的并列对比、宝玉挨打的三级递进、王熙凤冷嘲的语境性,乃至元春省亲过程中的“文白对峙”……詹教授对于文本的分析尤其饱满。

  比如,他分析《红楼梦》中遥相对比的场面,这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他把宝玉进入袭人和晴雯家的两个场面进行了对照分析:

  贾宝玉偷偷溜出贾府,既去过袭人家,也去过晴雯家。去袭人家,完全是被客人招待的,而且袭人也正被宝玉宠爱着,她本人通过对宝玉贴心伺候,在家人面前显摆出她和宝玉特别亲密的关系。而宝玉去晴雯家,晴雯已经彻底落魄,宝玉在她那里义务充当伺候的下人,为病床上的晴雯端茶送水。在这过程中,晴雯和宝玉互换了贴身的衣服,以表达对对方的情意,不像袭人,完全是把两人的亲密关系显摆给别人看的。

  这组对照的角度、方法和语言,其中所包含的特殊的生活细节,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俗事,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耐烦琢磨、常常一掠而过的内容。詹教授的文本分析,却敏锐地捕捉住这些“肉感、琐细、坚韧的细节”,让我们对性格的逻辑、对生活的情理,有所感、有所思。并因此进一步认识到,作者不是随意设计情节的。这两个场面的精微对照,恰恰显现出《红楼梦》对于人心的勘探,是多么生动而丰盈。

  其次,对优秀的小说而言,人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也应有情理上的依据。这样小说的叙事才会有说服力。比方说,大观园内,曹雪芹为什么安排林黛玉住潇湘馆?在林黛玉眼中,潇湘馆又是一个怎样的所在?

《<红楼梦>通识》和我的“红楼”阅读史

  在这本《<红楼梦>通识》中,詹教授引导我们去仔细打量,林黛玉视野中的潇湘馆,在小说中是如何呈现的:

  宝玉挨打后,林黛玉站在潇湘馆门口,看远处怡红院,有贾母等一批一批的人进去探望,她既为宝玉伤心,也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在这样的伤感中,返回自己的院落。

  我们看到,当林黛玉要以一个居住地的主人身份来真切感受潇湘馆、感受这潇湘馆的竹子时,却不是直接写竹子,而仅仅是写竹子投下的影子,从头上投到地面的竹影,从窗外投向室内的竹影。当这样的竹影把林黛玉笼罩起来时,我们突然发现,那只鹦哥,在唱着林黛玉的歌词时,也成了林黛玉的影子。林黛玉也就是在这生活的直观中,感受到了她与周围景物的彻底融洽。一种精神在空间里的真正寄托,并因此反衬出亲人群体所构成的一种空间的失落感,……

  他的分析不仅仅停留于知识、材料或写作技艺的解析,而是会体察作者的用心、细节的情理、心灵的激荡,并由此引导我们认识一种生命的存在。

  这本面向大众的书并不浮泛而浅薄。相反,它的深邃和开阔,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强大、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文字世界。沿着这些文字铺陈的道路,我们感受到思想激发的快乐。

  一个人的阅读史,可能也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他的生命状态和变化,会在这个过程中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迹。静下来读这本《<红楼梦>通识》,我们或许可以温习自己的体验,也提升自己的境界。

  (作者单位:成都锦江区教科院)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