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谈话剧《红楼梦》编导自觉的对话意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谈话剧《红楼梦》编导自觉的对话意识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9-16 19:38

  作者:詹丹

  2021年9月4日,我坐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出大厅,从下午连晚上,第一次观看了喻荣军编剧、曹艳导演的《红楼梦》全本话剧,这也是全本话剧的首场演出。2022年9月4日,我坐在上海大剧院,第二次观看话剧《红楼梦》。至此,在整整一年时间里,话剧《红楼梦》在上海转换三个场地,又在杭州、深圳等地巡回演出,已经全本演出了21场。

  首场演出前,我和编剧喻荣军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过一次对话,首轮演出结束后,我又和导演曹艳对话了一次。两次对话,让我深切感受到编导另一种意义的对话意识,就是他们站在现代、站在当下而与古典名著展开的强烈对话意识。

  在以往的戏剧或者影视剧改编中,不少编导都会把忠实于原典作为自己改编创作的宗旨,比如赵清阁继多次改编《红楼梦》为话剧后,又在1950年代改编成话剧《贾宝玉与林黛玉》,就是在其“自序”中这么自我期许的(“把这部伟大古典巨著忠实地再现于舞台”)。19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乃至2010版的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导都宣扬过这样的立场,而且有的也得到了观众很大程度认同,如对87版电视剧。但这种忠实的改编和再创作在多大程度上扣紧了作者原作的思想艺术,还是有不少讨论余地。因为当作品的文字需要活生生的人物来演绎,并附之以各种声光效果时,即使我们把忠实定位在原著的精神气质层面,但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割性,已经让真正的忠实或多或少变成了改编者主观上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客观上无法超越的地平线。这样,干脆放开手脚,明确自身的现代人立场,借改编与古典名著展开对话,反而为自己的创作打开了大有可为的天地,这是喻荣军和曹艳合作编导话剧《红楼梦》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以下省称“新编话剧”)。此前的越剧《红楼梦》,在删繁就简、大加删削方面,就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谈话剧《红楼梦》编导自觉的对话意识

新编话剧《红楼梦》剧照

  这种对话,当然没有采用在舞台中设计出一些编剧和导演观念的代言人,来直接上场与人物对白,或者向观众独白(尽管有些编导也这么尝试过),而更多内化为整体情节设计的结构张力,内化为剧中人物的心灵独白、旁白,以及人与人之间具有结构意味的对话。

  在原著中,大荒山下动了凡心的通灵宝玉与情种贾宝玉,构成切入小说的家族史和情感史的两个基本视点。随着情节的展开,当通灵宝玉的功能渐趋淡化时,理家的王熙凤,把展现家族史的通灵宝玉的那个特定视点取而代之了,形成凤姐对应于家族、宝玉对应于情感的两条结构线索。此外,携带通灵宝玉入世的一僧一道以及只在人物梦中出现的警幻仙姑则始终保持着出世的超迈性,是入世中两个视点而外的“第三只眼”。但在新编话剧中,对整体视点作了大刀阔斧的改变。出世的视点一概以警幻仙姑来统摄,同时,在入世的视点中,家族的视点,分裂为贾政和凤姐两个立场,前者强调礼仪的压力、社会角色的压力乃至做人的压力,以他的跪拜为象征符号,开启话剧序幕,形成情节转折的关键点之一;而凤姐,则是以她的梦幻般的视点,审视了家族成员受自然欲望驱动而带来的乱象,贾珍的乱伦、贾琏的淫荡、贾瑞的色迷心窍等,如梦魇般围绕凤姐展开。相对来说,贾宝玉周旋于女孩中的那个视点,脂砚斋批语所谓,“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的特点,没有太大变化。

  贾政功能的提升和凤姐的重新定位,其实都应该在新编话剧强化了的警幻仙姑的功能中得到结构化理解。在贾政、凤姐等把入世的压力全部内化为心灵感受,一种似乎无法承受之重时,那种出世的飘逸、轻盈感,在警幻仙姑默默穿梭于舞台中,获得了大开大合的张力,这是重与轻的对话,也是言说与沉默的对话。这种内在于结构的对话,促使观众从现代人角度思考了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

  如果这样的整体结构意义的对话略显形而上的话,那么,一些情感纠葛的细节处理,让现代意识渗透进古典作品,让现代与传统构建的对话,如同人体解剖是猴子解剖的一把钥匙那样,以现代更为成熟、发展了的思想情感来照亮古典的隐晦萌芽,也是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可贵尝试。这里举两个例子。

  其一,小说第二十三回写宝黛共读“西厢”,宝玉以《西厢记》中张生的“多愁多病身”和莺莺的“倾国倾城貌”台词来类比自己和黛玉的关系,开玩笑式的表白自己、试探黛玉,结果引得黛玉当场发怒,指责宝玉是用混话来欺负她。但在新编话剧中,当黛玉听闻宝玉这番“戏语”,先有一段害羞、回味的时间,甚至自己还接口念叨起来,经过自身情感的波澜和延宕,才突然一变为动怒的情绪,才开始指责起宝玉。也就是说,原著中人与人的外部冲突在话剧中内化为人物自身的心理感受,才使得这种冲突更具立体性,也为现代主体意识延伸至古典作品,提供了可能。

  其二,柳湘莲与尤三姐订婚而又反悔,导致尤三姐在柳湘莲面前自刎。这一幕,小说是在瞬间完成的,尤三姐一句“还你的定礼”刚出口,已让自己命陨当下。在这过程中,并无谈及自己和湘莲的情感,也没有再给湘莲以说话的机会。不过,小说也写了尤三姐亡后幽灵与湘莲见面,既有对自己苦守多年的告白,也有对湘莲“冷心冷面”的指责。这种处理,对具有现代意识的观众来说,并不适宜。所以当初赵清阁在改编的话剧中,设计了尤三姐临终前的一段对白:柳湘莲对尤三姐表白情意,而尤三姐回答说“太晚了”来归结他们的情缘,强化了人物无法挣脱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巨大遗憾。在新编话剧中,则是让拔出剑来的尤三姐,与柳湘莲有一段双人剑舞,把不了的情意,在舞姿中表达得凄艳、含蓄而又无奈。这样的处理,是能够让观众有相当的共情体验的。

  当然,把现代意识具体化为艺术手段,与传统经典在舞台上建立对话关系,需要以保持差异性为前提,没有差异的对话是无从谈起的。那么,如何不让彰显的现代意识遮蔽传统观念,而只是让两种意识发生充分撞击,让观众更清晰认识到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新编话剧中的有些细节处理还需要再斟酌。比如抄检大观园一场戏中,晴雯被王夫人逐走,新编话剧是让两个壮汉把晴雯架出去,这对表现晴雯的无力感当然很生动,但须知,按当时礼仪,一则王夫人不可能让壮汉做她的跟班,二则大观园作为清净女儿世界也不是那些壮汉可以进入的。所以要逐晴雯,也只能让身边的老婆子仆妇们作帮凶来下手,这也正是贾宝玉会骂老婆子是鱼眼睛的缘故之一。但新编话剧就这么“粗暴”处理了,这是对晴雯的粗暴,也是对《红楼梦》的粗暴了。类似欠妥的细节处理还有一些,说明新编话剧在一年来的演出中取得初步成功后,还需要在局部上进一步细细打磨,在演出方面也还有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相信,继越剧《红楼梦》、87版电视剧《红楼梦》而外,新编话剧《红楼梦》可以成为又一部经典改编之作。从已有的基础看,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着。

  (作者詹丹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红楼梦与江南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STA006)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