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2网络丰晚》:荧屏溢满稻花香,创新讲述丰收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2022网络丰晚》:荧屏溢满稻花香,创新讲述丰收年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9-29 18:45

  作者:阎晶明

  新农人唱响山野里的奋斗之歌,创新视听技术的运用展现出数字乡村的科技感……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打造的《2022网络丰晚》在CCTV-17农业农村频道和央视频播出。晚会通过“科技与艺术”“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创新手段,用极富“网感”的方式,讲述出新时代的“丰收年”。

《2022网络丰晚》:荧屏溢满稻花香,创新讲述丰收年

  《2022网络丰晚》是总台继网络春晚后的又一台网络晚会,在节目编排、内容创作和视听呈现等方面都颇具新意。晚会开场,一曲融合流行与说唱等音乐风格的《稳稳的饭碗》,将丰收的喜悦、奋进的活力铺满荧屏。而后,节目《世间一粒》创新运用微观投影和CG动画等技术,打通时空脉络,由一粒米的前世今生照见农耕文明的醇厚悠远,讲述了米粒中奇幻瑰丽的大千世界。从春发到秋成,从历史到当下,节目一粒米的岁月当歌,既展示着良渚时代延续至今的农耕文明,也映射出整个粮食大国的丰收烙印。

  区别于传统晚会的演播室场景,《2022网络丰晚》将表演场域拓宽到农民群体的现实生活,呈现出了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乡村主题风光秀。此外,10位总台主持人奔赴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与当地的农民一起寻找家乡的美食和丰收的农副产品,分享美食背后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他们不仅用家乡方言展示出了纯正的丰收味儿,也让乡村振兴的故事更加可感可知。随着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天南地北的美味佳肴徐徐铺展,一幅幸福图景跃然而出,缩影着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晚会还通过聚焦“三农”领域的典型人物,展现不同时代中农民对于粮食的敬畏和情怀,进而引发全龄段观众的广泛共鸣。例如,《爷爷的农业记事本》融合多远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老中青三代接力追逐“田园梦”的故事。节目以产粮大户徐淙祥一家三代人投身农业、振兴农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通过小家的奋斗历程投射出时代的发展变迁。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学家合唱团与大学生共同演绎的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呈现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时代风貌,更呈现了新一代青年的有力传承。从人背牛耕到全程机械化种植,再到全数控智慧农业,变化的是日新月异的农业技术,不变是用辛勤耕耘收获的幸福生活,以及代代相传、发奋图强的精神延续。

  作为一台网络晚会,《2022网络丰晚》顺应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不断谋求着网络文化与农村文化的情感共鸣点、话语共同点,形成多屏共振,让乡村振兴的故事充满潮流感和时代感。晚会聚焦田间地头的新农人群体,邀请各地“农民网红”进行串联,诠释出互联网背景下新农人收获幸福的多样可能。来自贵州洋洞村的“有牛哥”杨正熙带领村民保育传统老稻种,来自四川阿坝州的“嘉绒姐姐阿娟”何瑜娟巧用直播助农、带动乡村致富,来自河北宝山营村的“守山大叔”于新伟将天地化作舞台、诠释别样人生……他们都用自己的淳朴、勤劳、才华,展现出新农人群体带动农民创业就业、传播优秀传统村落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农村舞台无比广阔,每一位奋斗者都可以大有作为。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创新推出《2022网络丰晚》等创新内容,巧用网络文化元素“破壁”和“出圈”,有利于助推“新三农”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