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思明
近期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胡同》剧情丰富曲折、人物形象立体,以三代女性居委会主任为聚焦和视角,呈现出中国基层百姓“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画卷。该剧基于北京城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透过历史进程中蕴涵的孤贫与温情、消极与有为、黑暗与光明等对比书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绘制了一幅交织着时代、地域、生活的历史长图。
厚重的年代感回望社会变迁
《胡同》将70余年的社会变迁、时代内涵串联起来,呈现出看似波澜不兴实则炽热激越的恢弘蓝图。电视剧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始于1950年,伴随着居委会雏形的出现,豪气仗义的田枣肩负起第一代居委会主任的担子,和青梅竹马的铁蛋齐头并进,服务群众的同时,收获了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幸福。第二篇章始于1980年,晓敏接过了居委会主任的接力棒,不仅积极带动胡同青年勇敢创业,还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为个体户排忧解难。原本不务正业的林卫东在晓敏的感染下,重拾生活的信心,成为了夜市的开拓者。两人在磕磕绊绊中燃起了爱情的火花。第三篇章始于2019年,林悦将居委会的工作带上新台阶,与同样年轻有为的基层工作者欧阳辉共同反哺这座伴随他们成长的城市。
《胡同》描绘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以居委会主任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扎根一线,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肩负为人民服务使命而踔厉前行。一条胡同承载岁月变迁,三代主任传承奋斗精神,足够的时代感和年代感,成就了这部剧的历史感。基层党员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百姓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历程,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使整部作品充满了向上向善的道德感,不禁让人联想到苏联作家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就会自豪地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人物塑造突出人民美学色彩
当前,国产影视创作正在向“人民美学”回归,此乃时代大潮使然。“人民美学”范式的影视创作,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要求艺术家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教育和激励人民。电视剧《胡同》正是这样做的,三代女性均为普通百姓,表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诉求。
三代居委会主任的表演鲜活生动,为电视剧赚足了眼球。尤其赵露思演绎的田枣,颇有几分北京大妞气质。房子斌演绎的贵叔,烟火气十足,摆地摊卖爆肚时,操作熟练,声声吆喝既地道也老到;周显欣演绎的温柔大婶,十分暖心,眼神中温柔似水,凸显女性温暖力量。其他由刘佳、吴刚、巫刚、陈瑾、吴彦姝、唐曾、刘欢、钱波等人饰演的角色,虽说戏份不多,但几个眼神,几个动作,就把笃定机智的公安局局长、落难的贝勒、生不逢时的戏子、淳朴普通的邻家大叔……演绎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加了这部年代群像剧的厚度和广度。可以说,《胡同》不只是三个时代、三个女性的故事,而是跨越半个多世纪新中国发展进程中千千万万中国普通人的缩影。
鲜明的京城地域文化特征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善之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而胡同作为京城一大特色与历史见证,目睹了当地人民一步步迈向崭新生活的心路历程。从地域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呈现上,该剧既有北京所特有的古城文化底蕴,又将整个中国时代发展镜像融入故事叙述之中。
如果将胡同比作这座城市的血脉,居委会就是四通八达血脉上的交汇点。鼓楼、西单、什刹海……充满烟火气的老北京影像,街坊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古都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柴米油盐、馄饨油条,配上一声声气息绵长的京腔吆喝,老北京的气息顺着烟火气升腾起来,飘散四方、穿越时空,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京城文化气息。剧中,京腔京韵、胡同串子、丫头片子、四九城云云说法,洋溢着一股古都浑然的沧桑气息,牵扯着独特市井文化烟火气,纠缠着历史进程的人情世故,更让人过目难忘。
当然,《胡同》在服化道设计、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环节上也存在不足。比如,1949年穷苦百姓尚不能果腹,带着一群穷苦孩子艰难讨生活的田枣,却面皮白净、衣衫整洁。又如,田枣与奎爷的斗争存在逻辑不严谨,反派强行降智的情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成为《胡同》的美中不足。
(作者周思明系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