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读懂鲁迅这本厚重的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读懂鲁迅这本厚重的书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12-01 15:53

  作者:刘金祥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世所罕见的旷代大师,其深邃的思想、高迈的智慧、磊落的人格和独创的文本,滋养和佑护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在气温日渐走低的北方冬日里,重新品读鲁讯当年与政敌论争的文字,心潮澎湃、热血难耐。鲁迅是一本需要长期研读的厚重大书,是一个言说不尽、常说常新的丰富话题。当然,人们必须拿出时间和精力平心静气地阅读、体会和品味,且尤须认真解读先生与同时代政敌的论战文字,惟其如此精神收获可能会更多些。

读懂鲁迅这本厚重的书

  鲁迅是一个自我要求极为严格甚至苛刻的人,其心胸、气度和格局决定了他基本上没有私敌,这也是为文学史所公认的,彼时有人安插或强加在先生身上的诸如刻薄、偏激、褊狭、睚眦必报、使狠好斗等恶名,完全是一种居心叵测的仇隙释放和一种别有用心的怨怼发泄。鲁迅先生进行文化批判最初肇始于与以章士钊为代表人物的复古派的论争,即驳斥《学衔》指摘《甲寅》,对所谓“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这一复古意图的戳穿和鞭笞。在这一过程中,先生亲自执笔写下《对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旗帜鲜明地与章士钊、杨荫渝等人进行文字交锋和笔墨诉讼,后又因此与陈西滢、徐志摩等“绅士”之流笔诛墨伐,对站在敌对阵营里竭力为校方和北洋政府开脱罪责的“绅士”之流,毫不留情地进行猛烈抨击和坚决驳斥,“第一次显示了鲁迅高超的论辩才能”(当代著名学者孙郁语)。陈西滢在其所著的《西滢闲话》一书中,指责鲁迅“常常无故骂人,要是那人生气,他就说人家没有幽默;可是要是有人侵犯了他一言半语,他就跳到半天空,骂得你体无完肤—— 还不肯罢休”。如果只是阅读陈西滢的回忆文章而不对照鲁迅当年与其论争的文字,人们可能真的以为鲁迅是一个喜欢骂人、善于骂人且到处结怨的恶人,但真实情况绝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的鲁迅,其心胸是超然、明朗、豁达的,先生与当时绅士阶层的报刊交锋和文字对攻,尤其是后来与著名学者梁实秋所进行的旷日持久的辩执与论争,均是秉持社会底层立场,都是从正义、公道和良知出发,没有任何维护一己利益的私念。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白色恐怖时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并不介意自己的声名、私利甚至生命,他在《致杨霁云》等书信和一些文章中,反复强调和一再表明“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鲁迅,是一个拒绝“被格式化”的人,先生为人为文很少有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庸与乡愿,毕竟先生对国人性格的诡异复杂也认识得太深刻了,因而戳穿事件真相和揭发人性丑恶的文字极为简洁、精准和犀利,以至于官府和士人双方都不愿接受他。这在一个以“温良恭俭让”为做人最高准则的守成社会里,他无疑是一个另类和异端。

  被誉为“青年导师”的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希望青年“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据此“莽原社”的重要成员之一高长虹,在《一点回忆》中写道“为青年开路”,这是鲁迅的重要使命,也是鲁迅鼓励和提携青年学生的思想基点。高长虹原本是鲁迅一手扶掖起来的学生,后来由于一桩历史公案导致二人友谊破裂直至互相攻讦。作为彼时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高长虹生前因为谩骂鲁迅而声名受损,死后还因鲁迅而被后人铭记,而其作家身份却被人们大体忘却了,这也是这位过河拆桥者的可悲之处。针对高长虹的背叛行为和新文化战线的逐渐分化,以及“同一战阵中的伙伴”的纷纷隐退,先生于1926年11月在《两地书》中写道:“我已决定不再彷徨,拳来拳对,所以心理也舒服了”。即使一些青年从背后射来“暗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鲁迅先生,也甘愿精神受些损失,哪怕是做些隐忍和退让,实在不得已才予以反击。著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曾对鲁迅的行为作出如下解释:“对象仅限于‘怨敌’,即只针对那些坚持错误立场、对进步文坛心怀怨恨的人,而不是思想和行为上都已改正了错误的论争对手。”尽管鲁迅一生几乎骂遍了整个朋友圈,甚至不惜与文化界众多名流为敌结怨,但先生自己是非常坦然从容的,换言之,鲁迅骂人从来都是骂得理直气壮,骂得问心无愧,骂得光明正大。在原则问题上他绝不妥协让步,绝不以背弃真理为代价进行情感交易。在当年的文化论战中,郭沫若曾多次讥讽鲁迅,但鲁迅并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他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写道:“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谋面,或未冲突,或虽用笔墨相讥,但大都为着同一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虽然鲁迅并非圣人,但其一生所骂者均为“公敌”,这是由先生的信念、志向与目标所决定的。被世人尊为文坛霸主的鲁迅先生,其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身世、经历、修养、学识、作为、品格等,共同决定了先生是一部丰赡多维的厚重大书,需要读者倾其一生进行翻阅、解读和体会。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