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中国节·春节】岁岁年年“节”不同,千秋万载诗不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网络中国节·春节】岁岁年年“节”不同,千秋万载诗不朽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1-22 09:00

  作者:刘金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赓续着中华儿女的人文基因,在民俗文化谱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历代文人以春节为题材或主题,写下了无数传承后世的诗词佳作。

  唐朝诗人来鹄在《早春》一诗中吟诵“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竹灰,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该诗既写出人们春节期间燃放爆竹的情景,又反映了普通百姓渴求生活平安喜乐的美好愿望。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元日述怀》一诗中描摹:“筮仕无中秋,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这首诗以人歌、岁酒、花舞、草色、风光等意象和场景,细致、生动地表现出春节时人们繁忙奔碌的迎春景象。在众多吟诵春节的经典诗词中,最具影响力且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当属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以简洁质朴的文字和晓畅明快的语言,叙写和摹绘了人们燃放鞭炮、张贴春联、畅饮屠苏酒的欢庆场景,全篇洋溢着辞旧岁迎新春的欢畅氛围。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伟业,还以吟咏春节为视角展现了有唐一代彪炳史册的文化盛世。他在《守岁》一诗中写道:“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诗人在作品中尽情描绘落霞余辉里楼宇殿阁的巍峨与华丽,尽力渲染除夕之夜皇宫密闱烛火通明的热闹气氛,也尽心铺陈君臣一道宴聚守岁、共同除旧布新的欢愉场面。明代浙江金华诗人叶颙在题为《巳酉新正》一诗中这样描写春节:“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该诗以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吉祥喜庆的春节画面,将自然的妩媚与景象的精致充盈于人们的视觉,亮丽明媚地写出了江南春节的春和景明,启发和引导人们陶醉和沉浸在浓浓的春节气息里。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辞》中状绘和勾勒:“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这首小诗不写除夕之日的爆竹声声,也不写元日里的杨柳依依,仅仅对古代民间妇女春节的一个生活断面加以聚焦和描述,表露了古代女子的爱美天性和春节时的喜悦心情,是对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形象烘托和诗意点绘。

  然而,“几家欢乐几家愁”,古诗词中既有对春节时人们欣忭心情的审度与抒发,也有对一年复始之际人们落寞心绪的疏解和表达。如唐代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该诗高明之举和深刻之处在于,将桑梓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散发欢乐意蕴的除夕之夜,将“愁鬓”的个体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光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喟叹和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相对应,遂使全诗的春节悲情达到增其一倍的艺术效果。再如唐朝崔涂的《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南宋刘克庄的《岁除》:“儿童烧爆竹,妇女治椒花,独有龙钟叟,凄凉感岁华”,明代袁凯的《客中除夕》:“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等等,这些长歌短赋充溢着凄凉之情悲愤之感,令人潸然泪下、黯然神伤。而同样是写除夕夜的寂寥与孤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60岁所写的《除夜》却别有一番况味,诗云:“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诗中表达的尽管时光飘忽、人生苦短,但诗人依旧秉持淡定从容、神思怡然的心态,春节之于作者而言仿佛就是生命里程中的一处驿站,是通向未来美好愿景的一个转折。

  无论是团聚的欢言还是孤寂的诉说,古代文人墨客春节抒怀更多的还是对新年的祈盼以及对未来的祝福。春节年年岁岁不同,诗意千秋万载不朽。带着这份盎然浓郁的诗情,让我们意气风发地走进玉兔献瑞的农历新年,一起感受新的一年里的勃勃生机。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