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蕾
不知为何,读起小说《北京流光》,总能让我想到老式的手摇电影和一场跌宕起伏的音乐剧。我们三三两两坐在白色幕布前,看幕布上的影像一帧一帧地掠过。我们散坐在舞台下,看舞台上的演员一幕一幕地登场。合上最后一页,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书名为“流光”。在此时此地的幕布上,投射着流动的光影;在此时此地的舞台上,穿梭着舞动的身影。拼接联合,仿佛捕捉到最真实的,由时间流动而编织的一幅长长的画卷。
《北京流光》中的小说人物如此真实,好像是每天在转角的便利店会遇到的便当女孩,是晚上夜宵会去的那家烧烤店的“社牛”老板,是在从北京到燕郊的公交车上挤在车门口的疲惫女士,是在北大自习室准备考研的斯文眼镜男……他们真实到让人觉得似乎都能嗅到周遭的气味,听到地铁到站的播报,三里屯的夜店喧嚣热烈的荷尔蒙弥漫,未名湖畔的春风让去自习室占座的女孩脸颊泛红……
他们各自欢愉,也各自迷茫;他们各怀理想,也各自神伤。身份、认同、融合、疏离,他们抽象的感知在文字中变得具体,他们在前后章节中彼此勾连又互为背景,无限延展着这幅北京画卷的长度和厚度。故事从一个立体的小空间中蔓延开去,铺满北京的每个角落。
初读《北京流光》时,我难以克制地为故事中的人物担心。比如,考研没成功可怎么办啊?在北京租房的费用也不低,租房怎么办?爱人出轨了,怎么处理?学生不爱学习以后怎么在北京立足呢?爱情消失了,甚至人消失了,可怎么办呢……每个故事都在白描人物的心理变化,几乎每个故事都在寻求人生的出口。有的人平稳落地,有的人继续漂泊。有的人选择了心中的远方,有的人委身于现实当下。命运哪有什么对错,不过是各自选择、造化弄人。
待我再次翻阅《北京流光》,很多情绪已经逐渐释怀。就像站在宇宙的视角看地球,也不过是一颗蓝色的玻璃珠。站在上帝视角看小说中的人物,好像他们在各自的人生线上兜兜转转,拼接成这幅长卷中的一道布景、一个注脚。平静欣赏,始觉“天光云影共徘徊”,隐隐生出几分禅意。
我感觉作者给予书中人物的,不仅是细致耐心的叙述笔触,还有隐藏在字句间的悲悯。作者不惜笔墨地为一位住在燕郊的通勤女孩描绘她的情感状态,敏感地捕捉到隐藏在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探索这位女性微妙而曲折的心理变化。这种悲悯情怀化作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生活和情感的体察和共情,我认为是书中最真诚和打动人之处。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这幅长卷勾勒出热热闹闹的群像图,又在结尾处以孤独做结:“华必雄将酒盅放在胸前,对着窗外的寒夜,还有那无穷的远方,将酒中的孤独一饮而尽。”如同电影结束时的寂静,舞台剧落幕时的怅然。所有的热烈都会归于平淡,所有的热闹都会收于安静。只是,每个热闹和热烈的故事里,都是尽全力追逐的生活。所谓芸芸众生、人间烟火,也不过就是这样吧。这经由热闹回归的孤独,也许只有认真生活的人才品得出其中的丰富层次和不同味道。(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