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何国内没有“上野千鹤子”?——基于中日性别研究的比较视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为何国内没有“上野千鹤子”?——基于中日性别研究的比较视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3-28 14:06

  作者:蒋 欢  

  最近谈及“女性主义”,大众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人也许并不是波伏娃或伍尔芙,而是近年来风头正盛的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仅2022年,上野千鹤子就在国内接连出版七本著作,而她在2023年2月与B站几位UP主的对谈视频,更使得她彻底爆红网络。“上野”现象的背后或许包含了相关出版社和互联网平台的营销,但谁也不能否认上野千鹤子的显著影响力。这也不禁引起我们思考:中国的女性主义研究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为何国内没有“上野千鹤子”这样的人物出现?

  要厘清这一问题,首先需回溯中日女性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历史进程来看,中日性别研究/妇女研究几乎是同步发生。日本的女性学运动以及性别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深受欧美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是第二波女性解放运动的直接产物。故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主义学者从事女性学以及性别研究的学科化构建。而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同样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改革开放后最早投入妇女学/性别研究的三位拓荒人分别是李小江(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杜芳琴(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和高小贤(陕西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其中李小江是我国女性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故经常被学者拿来与日本同为女性主义研究拓荒者的上野千鹤子进行比较。而李小江和上野千鹤子的观点的确具有相似之处,即均受到马克思主义、西方女权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使用弗洛伊德理论弥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性别研究的不足,倡导结合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而李小江在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于从个人经验以及知识范畴上探寻妇女的主题内涵,并围绕妇女解放问题开拓性地提出了“性沟”“有性的人”等概念。

  尽管两国女性研究的起步时间相近,基于东亚文化大背景的女性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也具有一定相似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性别研究发展相较于日本要更为缓慢。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女性主义的言说乃至体验都面临着语境与自身理论发展的双重压力。这确实揭示了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发展存在的困境,即性别研究困陷于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而这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包含多重因素,如国内的出版环境、学术研究氛围,以及核心学术期刊的热点倾向不自觉地引导了学术研究的方向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国内女性研究发展进程较为缓慢的原因。

  然而,上野千鹤子能在国内成为现象级人物,也不仅仅与她学术著作与学术思想有关。国内网友关注到她,多是因为2019年东京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典礼上,上野千鹤子通过东京医科大学入学考试舞弊事件和东京大学性侵事件,再次揭露了日本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指出学校生活只是表面上平等的社会,而性别歧视从学生步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已在暗处悄然萌动。她直言:“走进社会,性别歧视更是明目张胆地大行其道。很遗憾,东京大学里亦是如此。”这一视频迅速在国内传播,引起了国内年轻女性的普遍共鸣。基于此,其代表作《厌女》在国内打开市场,她的思想也逐渐在国内传播开来。这也说明,仅凭《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这类晦涩难读的学术性著作并不容易打开大众市场,而上野千鹤子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始于极限》一书中,她坦言自己“一直有‘两手抓’的意识,既出通俗读物,又出学术专著。出了一本容易引起误会的书,就再出一本学术色彩比较重的书。”她将这两类书分别称为“硬派和软派、A面和B面、上半身与下半身”。这样的写作模式使她成功用“容易引起误会”类的书籍扩大了其读者群体。上野千鹤子认为,“即使读者的购书动机有违我的初衷,但只要他们在阅读之后理解我的真实意图就行。”因此,即使大多数女性观念在《厌女》一书中已集中阐述,但仍然选择将观点揉碎放进《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身为女性的选择》等书籍中。她将原本高深复杂的理论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并选取大众女性更感兴趣的诸如婚姻、家务、独立女性等话题进行重点传播。而一举措也确实取得显著效果。

  除了上野千鹤子个人的努力之外,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也是促成其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新冠疫情三年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上野千鹤子提出的“婚姻契约”“隐形劳动”“性别歧视”等问题迅速引起国内女性的共鸣。“上野千鹤子”现象的背后,是当下女性对“丧偶式婚姻”“生育恐惧”“隐形家务”等问题的不满与愤懑。与其说是上野千鹤子带来了女性主义问题的思考,不如说是国内女性需要一个“上野千鹤子”这样的人物出现。女性主义的研究和发展固然需要精英知识分子的不断深耕与挖掘,但它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学批评领域,其背后包含的是无数个需要被看见的社会问题,所以它更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而非精英学者们的孤身前行。

  自然,考虑到中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终究存在差异性,我们当然更希望国内能够出现自己的“上野千鹤子”。但在那之前,女性主义的相关观念究竟来源于西方、日本,抑或本土化的性别研究,对于大众来说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迫切。就像上野千鹤子多次在书中所提及的那样,“管它是谁创造的,把能用的都用上就是了。”与其探讨“谁是国内女性主义领袖”,我们更渴望的是能够见证更加平等公正的就业与生存环境,见证不慕强不恐弱的“允许弱者存在”的社会出现。这需要众多学者与普罗大众的共同努力,我们由衷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蒋欢)

  为何国内没有“上野千鹤子”?——基于中日性别研究的比较视野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 2024微短剧:新时代呼唤新内涵,新变化折射新要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