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诗歌里的爱情看人生百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重温经典 > 正文

从诗歌里的爱情看人生百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5-22 09:54

  作者:刘 青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亦是文学的母题。古往今来,关于爱情的表达源源不断,绵延不绝,寄予人类最诚挚的向往。诗歌作为天然抒情载体,自然少不了对爱情的吟咏。诗歌对爱情的承载绝不仅是浮于言情表面,透过爱情看人生才是诗歌得以经典永流传的根本所在。

  古典文学中,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传唱千年,依旧光华灼灼。其优美文辞与款款深情,将爱情的凄美与执着诠释得淋漓尽致。一段身居高位的帝妃之恋,何以能够穿越时空与芸芸众生产生惺惺相惜的情感共振呢?其实,《长恨歌》中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恋爱故事开端并不光彩,他们忘我而骄奢地相恋亦为其悲剧埋下祸根。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逃至马嵬驿。曾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唐玄宗不仅保护不了心爱的杨妃,还要以赐死美人获得自保。于是,走下神坛的皇帝面对世事无常,便与众人拥有了同样的无奈、愧疚与遗憾。杨妃走后,他在无限的思念与怀想中体会到于事无补的心痛。《长恨歌》就是在此刻进入到触人心怀的部分。我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生中有太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刻,需要我们在取舍中作出选择,但似乎无论怎样选都不能尽如人意。

  《长恨歌》以超凡想象让已居仙界的杨玉环极尽深情地回应了李隆基绵绵无尽的相思,最终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让人在感动中获得了某种圆满的情感体验与缺失补偿。对此,有人质疑,明明是李隆基辜负了杨玉环,为什么她还真情不减、矢志不渝呢?是啊,没有人知道杨妃内心真实的想法。但在《长恨歌》里,白居易想象中的杨玉环身居仙界,那是比人间更高一层的“存在”,所以杨玉环是站在俯瞰众生的角度回望玄宗。她以悲悯之情怀理解他的无奈,体察他的辛酸,回应他的思念。这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的真与假,好与坏,每个人都是复杂多面的个体,每个人亦有无法言说的苦痛。《长恨歌》恰恰在于透过爱情呈现出人生无可避免的困境与苦闷,并让人在宽厚温暖的怀抱里获得谅解与慰藉。

  谈及现代文学的新诗创作,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极为经典的一篇,后人无不为它的优美、灵动与真诚所折服。《再别康桥》的情感意蕴十分丰富,对于它究竟是一首抒情诗还是爱情诗的争论,历来不断。诗中“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甘心做一条水草”等意象的表达,再加上徐志摩自身的感情经历,确实容易被人理解为爱情诗。然而,徐志摩可并非“恋爱脑”,康桥之于他有着特别意义。他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开启了徐志摩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在一百多年前动荡不安、新旧交替的时代,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产物。而徐志摩对爱与自由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思想中,更于行动上积极践行,成为一个“离经叛道”的先锋式人物。所以,康桥之于徐志摩是精神家园,是心灵栖息地。《再别康桥》里呈现出的爱与美,是他对青春过往的美好回忆,亦是逝去之梦无可追寻的伤感,但整体格调节制,可谓哀而不伤,最后的离别是自信而洒脱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对于母校,徐志摩从未离开,无论身在哪里,康桥所赋予他的思想与认知都一直引领他直面世间纷繁。与其说《再别康桥》里有爱情的表达,不如说是对爱的极致表现。他爱青春之美,自由之真,爱情之纯,更爱康桥带给他的智识与胸怀。这种特别的生命体验穿越时空,与一代代青年学生碰撞出美妙的火花,因为那是人生最好的时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舒婷以一首《致橡树》在文坛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令人瞩目。此后,无数年轻人与《致橡树》发生深刻共鸣。此诗以女性独立口吻向世界大声宣告:我再不要那些充满依附、痴情、奉献与崇拜的爱情;我想要的爱情平等独立,彼此懂得,互为接纳。我们并肩而立在天地中,共看人世间风云变幻,是何等的傲然挺拔、风华绰约。它以石破天惊的力量唤醒了无数灵魂,充满先锋意识。一首通篇充盈“爱情”字眼的诗歌却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启迪青年人重新定义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这是何等伟大的使命。

  时至今日,影视剧《我们的婚姻》在一路与“依附式婚姻”“丧偶式婚姻”“牺牲式婚姻”升级打怪中,最终展现出的理想婚姻内核便是《致橡树》提及的“彼此相依又各自独立”,“彼此懂得又相互支持”。《风吹半夏》里,许半夏与赵垒在爱情中的亲密关系恰是《致橡树》里“木棉”与“橡树”的现实呈现。艺术源于生活,影视剧的表达能引起观众广泛共鸣便从侧面说明,经过时间洗礼,《致橡树》的启蒙呼喊已在现实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它不仅是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更是整个社会两性关系的结构变化,是时代的进步。

  从诗歌里的爱情看人生百态,无限回味在心头。吟咏诗歌经典,体悟百味人生,愿你与自我相拥,与世界和解。愿文学给予我们力量,无惧风雨,勇敢前行。(刘青)

  从诗歌里的爱情看人生百态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