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真实事件影视化:强故事内核让理性回归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真实事件影视化:强故事内核让理性回归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5-30 10:31

  作者:徐海龙、赵蓉平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影视创作的一个传统,近些年的改编作品有一个新趋向:一批被媒体广泛报道、且发生时间较近的社会事件成为改编素材,当影视剧播出时,关于真实事件的讨论尚未平息,甚至仍在发生或发酵。当“影视故事”与“媒介事件”几乎处于平行发展的时空时,观众往往会将新闻信息、舆论情绪代入到影视剧的观看过程中。两个场域几近同步的共振对这类改编作品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和社会使命。

真实事件影视化:强故事内核让理性回归

电影《万里归途》海报

  新媒体语境下再现媒介事件

  改编自新近媒介事件的影视作品会让观众在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之间穿梭往复。例如,《大考》的创作动机源于2020年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以凌空一字马姿态跨出考场的新闻图片;《中国机长》《中国医生》《平凡英雄》取材于曾被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这些创作素材不是尘封的历史档案或经典的报告文学,而是大多数观众共同的“经历”,所以,便于观众印证自身的媒介经验。比如观看《底线》《扫黑风暴》时,观众可能会检索、回溯曾经的案件新闻及热议话题;观看《中国机长》《平凡英雄》时,我们希望得知新闻报道中的未尽详情。总之,这些改编影视作品被装进一个新鲜、动态的“媒介文本集合体”和“媒介经验共同体”之中。

  身处媒介深度融合的环境,这类作品也开始注重营造“公众亲历和见证”的场景,以此来对接观众的媒介经验。首先,在角色展现上,多采取散点铺排、移步换景的白描手法。如《中国机长》用丰富的镜头描绘了登机前的各种乘客,《万里归途》向观众展示了“归途小队”中的各色人物,《中国医生》《烈火英雄》展现了危急事件之下的市民百态。他们不仅是剧中事件的亲历者,还是相关新闻报道中的原型,引领观众化身为一个个事件的见证者。

  其次,在情节安排上,大多采取多线叙事。《大考》设置了在抗击疫情与防洪救灾的双重考验下的五个原生家庭故事线;《中国机长》《平凡英雄》展现了机组人员与乘客、地面管控人员、医疗抢救人员、航空爱好者等多条叙事线索;《底线》《警察荣誉》《你好检察官》则采用“大案套小案”“新案套旧案”的结构,引导观众将“故事串”与“事件串”进行互文解读。

  在公共事件被广泛媒介化、传播主体高度链接化的今天,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了扩容,不仅再现了事件发生时的多方反应和舆论复调,又为不同受众群体营造了一个熟悉且对位的媒介经验及记忆。

  树立影视作品的“主脑”

  影视作品通过散点式、星丛式的“事件亲历者/见证者”的角色图谱,可以迅速使观众沉浸其中,但故事创作讲究“立主脑、减头绪”,如何将繁多的人物和情节熔铸到“主脑”之中,是这些作品面临的直接挑战。

  要想达到形散而神不散,创作者可以借助受众对媒介事件的接受心理。重大媒介事件在发生之初会衍生出大量文本,而文本的叙述方向和话题立场容易使受众产生各种判断和解读。创作者可以将一些合理的猜测逐一对应到角色身上。如《中国医生》里不遵守防疫秩序,强行冲卡的小区业主,《烈火英雄》里焦急求证“储油罐马上就要爆炸”消息的市民,《中国机长》里质疑机长盘旋策略的乘客,《万里归途》里私自离队的侨胞,《大考》被隔离观察而情绪激动的考生……这些角色反映了媒介事件中官方与民间的声音。无论我们置身何处,都急于看到故事的进展和方向,如同期盼公共事件中的权威声音和解决方案,期待着真正主角的登场。

  这些主角的新意在于,首先创作者除了赋予他们责任心、勇敢和无私等品德之外,还着重表现他们解决危机的专业能力。诸如《中国机长》里乘务长毕男面对乘客的质疑坚定地说出:“我们每一个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平凡英雄》里医生陶俊在飞机上紧急救治断臂男孩“气胸”的突发状况;《底线》里基层法官方远、周亦安的调解得到了法官观众的肯定。这些主角的专业行为,有力展现了事件中的真实细节,符合受众对媒介事件中官方代表、权威专家的期许。

  其次,创作者往往淡化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展现一个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的“主角团队”。他们是《中国机长》中负责驾驶飞机与安抚乘客的乘务组,是《烈火英雄》里的消防员江立伟、马卫国与后方指挥员吴晨光、王璐,也是《大考》里保障高考顺利进行的校长、家长、教委工作人员。事实上,这样的“主角团队”对反映了各行各业中化解分歧、解决问题的人。正如《中国机长》里乘务长所言:“我们需要你们的信任,需要你们的配合,需要你们给我们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共同战胜危机、取得胜利。可见,这些改编作品中的人物设计及情节发展,贴合了媒介事件中受众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让剧中小角色和剧外观众都把信任交付给“主角团队”,从而汇聚成作品的情节主脑,也彰显了集体主义的当代内涵和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

  让审美情感净化和升华的媒介情绪

  一个社会事件之所以迅速在媒体上产生被放大的传播效应,原因之一就是各种情绪的爆发蔓延和推波助澜,这些情绪包含了很多非理性和负面内容,例如善举被质疑、真相被谣传以及观点极端化。因此,影视改编作品还承担着用审美情感来引导舆情、化解社会不良心态的功能。

  媒介情绪是剧烈短暂的,审美情感是稳定深远的。影视创作要力求真实,但不能简单复刻真实,而要通过陌生化和虚构手法来提炼媒介事件中被掩盖的本质真实。电影《亲爱的》让观众从单纯地同情彭高峰的遭遇,体会到自身和社会对“打拐”的责任;《我不是药神》从对代购仿制药的争论,变为对病患群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媒介情绪是单一和狭隘的,审美情感是复合和超然的。当前的一些优秀改编作品没有把“大新闻”“纪实体”当噱头,没有把媒介情绪简单移植到作品里,也没有为了设计紧迫感的场面而将人物标签化,而是通过张弛起伏的故事层次和含蓄隐忍的表演张力建构出复杂、连绵、摆脱利害关系的审美情感:当《底线》重塑真实案件时,我们理解了动机和人性的复杂性,也纠结于情与法的戏剧冲突;当《中国机长》中机长刘长健回家后与妻子深情拥抱,我们看到人物在经历巨大风险后的坚强与脆弱;当《平凡英雄》乘务长周燕在断臂儿童被转运至救护车后独自饮泣,我们同她一起历经怜悯、焦灼并最终如释重负;当《万里归途》的外交官宗大伟与反叛军头目进行生死博弈时,我们看到中国外交官夹杂顾虑与坚决、恐惧与勇敢的复杂神情。总之,惊奇变为美感,宣泄变成净化,同情转为崇敬,冲动沉降为思考——将重大媒介事件改编成影视作品,是情绪净化、情感升华的过程,更是一个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的过程。

  “文章合为时而著”,近些年由真实事件改编影视作品面临着跨媒介解读、网络情绪波动剧烈的新环境,这使得作品显现出更加强烈、紧迫的现实意义和导向价值。“艺术是穿越人类蒸馏器的自然”。影视工作者应崇德尚艺、潜心创作,将真实事件提纯为作品,以美化人、以美润心,如此才能更好发挥出艺术特有的沉淀舆情、融合分歧和缝补裂痕的社会传播功能。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项目“‘微时代’的文艺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9ZD02]阶段性成果。作者徐海龙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赵蓉平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硕士研究生

  真实事件影视化:强故事内核让理性回归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