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田军号》电影音乐的艺术特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古田军号》电影音乐的艺术特色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6-05 17:04

  作者:李果

  5月23日,影片《古田军号》荣获第18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音乐奖,这是该片在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之后的又一殊荣。《古田军号》(导演:陈力。作曲:居文沛)以一个红军小号手的视角,讲述了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在转战闽西期间的曲折历程。作为一部力求以当代年轻观众审美喜好为旨归而精心创作的新主流大片,影片在剧作、摄影、剪辑、音声等诸方面都经过了精心打磨,其原创配乐更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创新特质。

《古田军号》电影音乐的艺术特色

  首先,配乐展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古田军号》讲述了发生在闽西一带的故事。这一享有“山歌之乡”美称的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曲作者通过实地采风,捕捉到当地特有的历史人文气息,从中提炼出富有闽西特色的主题音调,形成了建立在五声音阶羽调式上的“民歌主题”。这一主题乐曲在大跳音程的跌宕起伏中,以洗练的旋法和饱满的情绪,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并通过在叙事情节中的贯穿性反复渲染,为整部影片涂抹上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时,片中,造纸作坊的女工们踩着水中竹麻唱起的民歌《海棠花》;红四军由粤东向赣南后撤的队伍中,两个抬着伤员的当地妇女唱起表达坚定信念的民歌《一朵腊梅千朵花》;以及妇女干部张素娥在夜校给妇女们教唱的《妇女解放歌》等画内音乐的配置,也都有效地嵌入叙事,描绘出闽西大地的历史风貌和日常风情。

  其次,小号独奏紧扣影片叙事视角。《古田军号》以红军小号手池有田的孙子(池文龙)追忆爷爷当年追随朱、毛红军转战闽西的一段故事。红军小号手是影片叙事的主视角,因此,在音乐设计上,小号也顺理成章成为整部电影音乐中的主奏乐器。影片中,由小号吹奏的“民歌主题”贯穿始终,反反复复、时断时续,与画内小号手练习吹军号、朱德为小号手示范吹冲锋号、红军营地夜空中响起的熄灯号、小号手在战场上吹起冲锋号等情景相呼应,使小号的演奏成为影片中最为突出的音乐意象,进而强化了影片题旨,强调了军号与号手的形象,为主题的表达树起了鲜明的音乐标识。

  此外,配乐中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小号主题”。这一建立在小调式上的音乐主题,与“民歌主题”形成了调式调性上的对比,传达出一种不稳定的焦虑情绪。在影片前半部分中,这一主题分别在小战士椿娃子身负重伤、二纵官兵聚众闹事、刘安恭挑战民主集中制等三场戏中以缓慢的速度和节制的音量出现,既与剧情中尖锐的矛盾和紧张的气氛形成反差,又与主要人物压抑的情绪、焦虑的心态形成呼应,为影片铺设出一条心理上的线索,增强了影片的叙事张力。

  再次,片中的核心音乐元素“民歌主题”一共出现了35次,通过男声独唱、小号独奏、长号独奏、混声合唱、管弦乐队演奏以及大提琴、单簧管等各种音色演绎,在反复的渲染和强调中,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音乐意向,此外还结合不同的叙事情节,传达出不同的情绪色彩。

  影片一开始,在辽阔、葱郁的闽西大地上,远远传来男声喊唱的“民歌主题”,高亢而旷远的歌声,恰如热情的呼唤,导引着航摄大远景镜头缓缓推向极具闽西特色的土楼群,融入“游大龙”舞的热烈场面;现场喊声雷动、万众欢腾,管弦乐队奏起具有浓厚闽西风情的乐曲,三拍的舞蹈节奏、密集的音群描绘出隆重而激越的欢乐场面;宏大的音流间,男声喊唱的“民歌主题”再次隐隐传来,大提琴的“民歌主题”变奏随之响起,深情而婉转的琴声将思绪带向九十年前的遥远回忆中……

  红四军内部各种错误思想风气日益严重,朱、毛二人万分焦虑,但在如何看待共产国际的领导、如何对待和处置刘安恭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在这场戏中,首先,长号吹奏的“民歌主题”在低沉的音区徘徊,衬托出毛泽东飞快的语速和激烈的论辩;继而,小号吹奏的“民歌主题”在高音区盘旋,映衬着朱德犹疑的眼神和纠结的内心;最后,男声喊唱的“民歌主题”悬浮于夜空之上,让人们对这场关系着红四军命运的危机心生悲哀、痛惜之情。整个段落在单一主题、多元音色、音(缓慢)画(快速)的对比中,产生出丰富的情绪变化和强烈的情感冲击。

  最后,影片配乐以完整而严密的结构,实现了与影像叙事的统整、聚合。《古田军号》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拥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在叙事结构上,影片铺设了多条线索,在丰富的情节之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叙事方式上,旁白叙述与影像线索缠绕交织,现实场景与背景闪回频繁切换。在艺术手法上,快速剪辑的方式,形成了镜头短小、切换迅疾、节奏紧凑的叙事风格。面对这一叙事特点,电影音乐以情绪表达的协调性和连贯性,发挥出统一整合的作用。

  影片配乐形成了多主题贯穿的框架式结构。核心主题乐曲“民歌主题”是纵贯全片的精神轴线,那句具有警醒意味的高亢呼唤,恰是影片主题精神的象征,既富含着历史况味的叹谓,也蕴涵了“心齐成龙”的感悟。影片中的另一贯穿性主题为热烈、激越、隆重的“舞龙主题”。舞龙场景在影片中一共出现四次,以极具象征意义的仪式感,传达出影片深层的寓意。

  结尾一场,音乐以“猛烈的鼓节奏混合民歌男声爆发出雄浑的合唱和生命的呐喊,在听觉上构建与影像相平行的精神象征”。极具冲击力的打击乐展现出青春的力量,舒展、柔和的舞蹈涵括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伴随着排山倒海、奔涌向前的脚步声,“民歌男声、打击乐、合唱、弦乐与铜管层层交接的旋律线条,以不断涌动的大海形态,随影像语言融向朱日和阅兵的最强音……”(居文沛语)《古田军号》的电影配乐采用密集铺排的形式,为影像注入了连绵不断的情绪张力,形成连贯、流畅和极富感染力的情绪链,有效地实现了电影音乐在电影叙事中的结构功能,为影片营造出完整、严密、连贯、统一的情绪线索和心理空间。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