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西蒙
最近,著名作家夏坚勇的历史散文集《宋史三部曲》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三本书组成的“宋史矩阵”,带有明显的个人写作风格。从书名上看,可知这三部作品皆属微观历史写作,是小切口的观察——通过微小的视角,来呈现一个宏大的主题,反映时代的全景画卷。
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书流行开始,以微观视角展开历史写作者不在少数。不过,夏坚勇的创作,并非学理性很强的历史学专著,而是历史散文,或者说文化散文,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个人风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文化散文”,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夏坚勇一直坚持在相关领域创作,如今的《宋史三部曲》,算是这一写法的结晶,也是历史散文书写的集大成者。
《绍兴十二年》逐月讲述了这一年南宋和金朝对峙的故事。这一年,也即1132年,在南方,宋高宗赵构龟缩在临安,而北方的女真人虎视眈眈,还有可能大举南下,灭掉南方的汉人政权。也就是在这一年,秦桧成为南宋的太师,手握大权,成了阻挡南宋北伐的重要势力。在秦桧的操控下,岳飞被害,“莫须有”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这一年,实际上是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此前的靖康之变,虽然让徽钦二帝成为金国的俘虏,却还没有伤及南方的宋朝势力。但秦桧对忠臣的迫害,对皇帝的蒙蔽,让宋朝再也无力对抗金朝,最终只能选择以经济上的纳贡换来短暂的安宁。宋人由此失去了北伐的最佳时机,秦桧罪愆深重,他破坏的不仅是自己的名声,也毁掉了南宋光复中原的机遇。
夏坚勇的观察,就是从这样的历史纵深之处进入的,他意识到在历史转折点上,关键人物和事件的作用,并以长远的历史眼光,来评价历史巨变中的人与事。颇有意味的是,夏坚勇作为散文家,很能体察历史人物的人性。虽然制度和环境古今差异很大,但人性千年不变,这也是今人能够进入历史现场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有评论家曾说:“夏坚勇懂人性,帝王君臣都是人,懂人性自然也会懂帝王。不过是将心比心,贴近各人心理罢了”,此言确实精准、到位——将心比心,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常见技法。简而言之,作家的同理心就是得超出常人,能够体察与自己相隔千百年的历史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感世界,由此将遥远的往事,以通俗笔法再现,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庆历四年秋》则是以北宋庆历新政为切口,进入帝王将相的隐微心理,折射出宋朝改革年代的朝廷内外的情景。庆历三年,范仲淹等人上书宋仁宗,由此开启庆历新政。不论是澄清吏治之道,还是富国强兵之法,都是当时一批文人名臣的美好心愿。宋仁宗也是个相对温和的皇帝,对大臣和百姓有一定的同理心,便接受了改革的意见。但是,看似波澜不惊的朝廷,依然充满了凶险之处,反对改革者大有人在,文人之间的党同伐异,也始终没有消失。短短一年半,庆历新政就以失败告终,范仲淹甚至丢掉了参知政事的官位。后来,党争愈发激烈,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明争暗斗,让北宋朝廷陷入了更大的麻烦。
夏坚勇敏锐地嗅到了这段历史中人性的诸多问题,并展现了庆历新政时期的宫廷、市井等多重领域的变动,读来让人惊心动魄。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东京梦寻录》,则将时间线继续往前延伸,到了宋真宗年间。“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由《宋史》上这段话衍生出这本书的故事。不论是“天书祥瑞事件”,还是澶渊之盟后的宋辽“和睦”,本质上都是宋真宗荒唐、懦弱的表现。北宋从开国之初,就缺乏创造盛世、一统天下的豪情霸气。不论是时运不济,还是能力有限,从后世来看,宋真宗实在算不上一位多么杰出的皇帝。表面上的安定,隐藏着更大的隐患,对此,夏坚勇的观察是精确的,也是颇具现代视角的。
将每个人都看成独立的个体,不“膜拜”帝王之类的“大人物”,这正是现代视角的体现。夏坚勇是深谙历史人物心理的,但他将所有历史人物都放在一个“平视”的结构里,认为大人物也是普通人,并且尊重每个平凡的小人物。从这样的历史写作里,读者可以感受到其浓郁的人道关怀。或许,也只有坚持这样的创作思路,才会赋予历史散文更多的真实感和人情味。《宋史三部曲》就是这样一部基于历史真实的人性层面的书写,它或许可以为其他历史写作者提供某些文学层面的参考与启迪。(黄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