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商业大片“老龄化”背后的资本幽灵
——评《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
作者: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刘 健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清人赵艳雪的这两句诗来形容影视明星的更新换代再合适不过。尤其是在好莱坞,能成为银幕常青树的凤毛麟角。哈里森·福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星球大战》系列中的“游侠”汉·索罗,《夺宝奇兵》系列中的印第安纳·琼斯,还是《银翼杀手》系列中的“杀手”瑞克,都足以让他名垂影史。但真正让哈里森·福特成为传奇的是,他实现了在大银幕上为所饰演的这三个经典角色完成最后的谢幕。而这场谢幕演出的最终篇章就是2023年6月30日上映的《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
《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海报
《夺宝奇兵》系列诞生于1981年,是新好莱坞运动的中坚干将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联手打造的奇幻冒险类大片的开山之作。其开创的探秘夺宝的故事模式,在全球各地被不断继承发扬,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亚文化风潮。早在《夺宝奇兵》第一部《法柜奇兵》还处于开发阶段的时候,主导这一项目的乔治·卢卡斯就希望把该项目打造成拥有五部曲的大系列。直到42年后,随着《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的上映,乔治·卢卡斯的夺宝五部曲构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好莱坞乃至美国的整个电影产业来说,却未必称得上是一件好事。
熟悉好莱坞商业大片历史的人都知道,好莱坞历来有所谓的“续集魔咒”,即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商业大片,但凡推出续集,大概率都躲不过口碑崩坏和票房滑坡的命运。《夺宝奇兵》系列也不例外。在1981年首部影片大火后,续集《魔宫传奇》于1984年上映,这部充满欧美社会对东方国家各种刻板印象的奇葩续集遭遇了票房腰斩的命运,也让第三部拍摄计划推迟了好几年。直到1989年上映的《圣战奇兵》靠着重回第一部的经典剧情模式,以及“老戏骨”肖恩·康纳利和哈里森·福特的“父子飙戏”加持,才让整个系列重新封神。其实,到此为止,《夺宝奇兵》系列本可以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但这显然不符合影视资本的逐利天性。于是,便有了时隔19年的第四部《水晶骷髅国》。这部旨在“传承”的续作,由于用力过猛,让《夺宝奇兵》系列本来以天马行空著称的剧情直接起飞,过于夸张的情节,让观众难以共情,落了个惨淡收场的结局。
或许,正是鉴于第四部的教训,《命运转盘》在确定哈里森·福特继续饰演主角印第安纳·琼斯教授后,又请来了因执导《金刚狼3:殊死一战》成名的詹姆斯·曼高德担任本片导演。在《金刚狼3》中,詹姆斯·曼高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英雄暮年、能力衰退,却又无法摆脱悲剧宿命的老年“金刚狼”罗根。显然,制片公司就是希望这位导演能够在《命运转盘》里复刻《金刚狼3》的成功模式。不过,最后的结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从影片内容上看,《命运转盘》延续了该系列经典的两段式探险的剧情结构。开场,在最新的电脑特效技术加持下,年逾八旬的哈里森·福特再次以壮年时期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再加上印第安纳·琼斯招牌式的动作场面,确实让《夺宝奇兵》系列的忠实粉丝瞬间颅内高潮。但在此之后,故事的时间线迅速跳到25年后的1969年。此时的印第安纳·琼斯不再是当年那个充满男性魅力、为人敬仰的大冒险家,只是一个晚年丧子、婚姻破裂,即将退休的平庸老头。尤其令他感到绝望的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考古事业,如今已无人关心。不过,冥冥之中,“命运转盘”早已开始运转,当年的爱恨情仇造就的羁绊,再度将他拖回到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冒险旅途之中。影片故事发展至此,本来聚集起了极大的戏剧张力,但此后却迅速倾泻而下,又回到了传统的超级英雄冒险、打“怪”、寻宝套路之中。虽然影片试图通过某些剧情细节来回收前面埋下的情绪线索,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观众看到更多的是,有意为之的各种“致敬”桥段,仿佛生怕观众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夺宝奇兵》系列的最终作品。影片后半段最令人动容的剧情是研究了一辈子历史的印第安纳·琼斯,借助安提凯西拉机械的指引,最终穿越时空,见到了希腊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极不如意的印第安纳·琼斯希望能够留在他最热爱的历史时空之中,就此终老。当然,他最终未能如愿,而是回到了1969年,并拥有了一个“Happy End(快乐结局)”。算是多多少少挽回了一些之前剧情崩坏感的局面,让这部电影的综合水平能够在整个系列中位居中游。
就目前《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在全球电影市场疲弱的票房表现来看,除非有奇迹出现,这部投资高达3亿美元的影片注定要赔个血本无归。这背后反映的正是掌握着美国电影业决策权的资本大鳄们,正日益脱离现实、沉迷往日辉煌的旧梦之中难以自拔、靠想当然进行投资决策的现状。
21世纪初,随着美国影视业的数字化革命和好莱坞电影商业版图的全球扩张,商业大片的制作成本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这让大资本在美国电影业的话语权持续增强。所谓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模式,成为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常态,其直接后果是改变了好莱坞的产业生态。大资本往往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而追逐头部资源,炒“大IP”。而新人往往很难获得投资,即便少数幸运儿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也极有可能变成被迅速榨干价值的“快消品”。久而久之,整个好莱坞的根基被逐渐掏空,表现为创意贫乏、内容空洞、意识形态挂帅等。
值得注意的是,好莱坞所代表的美国电影产业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商业电影的典范。长久以来,中国在电影产业化道路的探索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以“美”为师的倾向。当我们自身的电影产业化探索已经走过了初级阶段,逐渐步入深水区后,就应该开始摒弃对好莱坞的盲目崇拜,尤其是要对大资本向电影业的深度侵蚀保持警惕,摆脱西方电影理论“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二元对立的迷思,坚持为人民拍好电影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始终将时代性和人民性作为电影创作的基准。唯有如此,中国电影产业才能真正行稳致远。(刘健)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