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四平
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日益纷繁复杂的当下,如何既对内强基固本、培根铸魂,又对外输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些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较少受制于语言隔阂而又易大众化传播的电影艺术,在这个方面能够较好地发挥其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刚刚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这方面表现甚好,可圈可点之处很多。那么,它是如何通过电影语言来传达诗意的传统文化呢?
该片选取了中国诗歌的顶峰——唐诗,作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耀眼、最傲人的题材。众所周知,唐诗如星辰大海般浩渺无边。如何表现唐诗的伟大与荣光,考验着编剧和导演的知识、修养、智慧、能力、水平。该片采用了明线与暗线双线并进的叙述方式来布局谋篇、推进情节、渲染氛围、生成意境、塑造人物、揭示性格、完成叙述。明线是借高适之口讲述李白浪漫传奇的一生,以及围绕在李白周围的唐代大诗人群像尤其是高适和杜甫。暗线是叙述安史之乱前后的内外战争及其上层的逸乐与腐败。暗线服务于明线。申言之,该片不是为展现战争而写战争,而是为了表现战争环境下的人物及其命运。正是因为整部影片处处洋溢着葱郁诗意,即使展现了战争,也并不给人以惨烈感和血腥感。换言之,在这里,战争被诗意化了,同时也被虚化了。在这个诗人辈出的黄金时代,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啊!
此外,该片以倒叙为主,间以插叙,最后李白被赦是顺叙。如此有条不紊的电影结构与叙事形式,把庞杂的唐诗和唐代诗人的高原、高峰、顶峰的诗篇及诗人活脱、活络出来了。于是,那些在中小学课本里的、我们能够倒背如流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唐诗,那些光芒四射的、熠熠生辉的、令人钦羡的唐代大诗人的光辉形象再次勾起了我们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影回”唐朝,“诗回”唐朝,与李白们一起歌、一起舞、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生、一起死……此外,该片对唐代诗歌和唐代诗人叙述内容的详略、叙述速度的快慢、叙述节奏的强弱,拿捏得科学、到位、精彩。从大的方面来说,“长安三万里”不是帝王将相创造的丰功伟绩,而是唐代诗人及其诗篇共同开创的盛世华章,所以在电影里几乎不给唐代皇帝镜头,不让李林甫之流露脸。换言之,“长安三万里”是由像李白杜甫那样伟大的诗人与吴道子张旭那样伟大的艺术家创造的,所以该片大量渲染、尽情展现他们伟大创造的、诗意锦绣的、扬名立万的方方面面。而在唐代伟大诗人、艺术家群像里,该片突出塑造了谪仙李白形象,而且着重以高适形象来衬托李白形象。尤为可贵的是,该片没有故意夸大李白,而是客观真实地进行刻画,而且有些细节抓得很好很妙,比如,李白浪漫得不拘小节,两次与高适相约(一次是口头相约,一次是写信相约),高适均谨记于心且身体力行,而李白每次都忘得干干净净,当然,这不能说李白是个背信弃义的人,而恰恰体现了他超凡脱俗的一面。
如果说用电影去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不算什么难事,那么如何用电影表现诗词却并非易事。叙事诗、史诗、剧诗等叙事性的诗,如果篇幅较长的话,用电影来表现是不难的,之前,就出现了根据长诗改编的电影《王贵与李香香》《一个和八个》《阿诗玛》等。然而,《长安三万里》不仅塑造了唐代伟大诗人的群像,而且还通过电影中的人物和片尾的“画外音”吟诵了唐代伟大诗人尤其是李白的很多不朽的诗篇。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创作和吟诵《将进酒》的李白形象、电影画面及其电影声效,十分出彩、美轮美奂、令人难忘。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不羁李白、浪漫李白、神话李白、人间李白等等,都得到了精彩展现。还有,李白吟诵《静夜思》的场景也很感人。片中,李白除了吟诵自己的诗篇外,也吟诵了高适、崔颢等文朋诗友的诗。总之,片中,有的诗人自己吟诵自己的诗,有的诗人吟诵朋友的诗,有的诗人既吟诵自己的诗也吟诵朋友的诗。影片就是通过如此交替吟诵的灵活多样的吟诵方式,把李白的名诗立体地、生动地、精彩地“活灵活现”出来了。该片对唐诗的选篇、对吟诵演员的挑选、对电影画面的诗意处置,给人前所未见、前所未闻、前所未感的诗歌吟诵的嘉年华享受。此外,该片反复出现“黄鹤楼”,既吟诵了崔颢的《黄鹤楼》,也通过场景、言行和细节暗示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精神状态;这里的“黄鹤楼”还起到了串联起故事情节的结构作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该片画面之古典、华美、诗意,加上“动画”技术效果,充分发挥电影彰显诗歌意象、意境和神韵的艺术奇观及特效,尽情展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事、事中有诗、诗中有人、人中有诗的电影灵光灵影。于此,电影发挥了文字所不能发挥的独特功用。电影+诗歌,或者说,诗歌+电影,达到了1+1>2的增值赋能的理想效果。
中国国产电影,如何凭借高科技手段尤其是人工智能不断提升自己、再创佳绩,乃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国潮”路线,无疑是值得探索的新路。春节期间热映的《满江红》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部诗意葱郁、美轮美奂的《长安三万里》同样精彩万分。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相信,电影《长安三万里》会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不断发挥正向作用。同时,我们也祝愿,此类“国潮电影”其道大光,捷报频传。
(作者杨四平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