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恩扉页
在近年的国产电影中,“疾病”往往作为一种故事的叙述载体而呈现,起到戏剧转折、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从观众的观影角度来看,人们真正关注的是患病群体的生存境况、面对疾病的态度,以及病患家庭当中成员的关系等,观众期待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优秀伦理的回归,也试图从电影中找到家庭伦理的合理新构。故而,只有家庭伦理道德的回归才能让观众进行移情,使浸润于中国传统美德的观众找到审美上的精神归宿。家庭空间作为人的个体道德的原初发生空间,对于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空间中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原初伦理观念是否合乎社会规范,而社会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恭、惠、宽、信、敏等品德也是在家庭空间的道德教育之中被首先嵌入的,也即是家庭伦理的生成。
在中国电影的“疾病叙事”中,关于家庭的人伦关系展现往往成为观众移情的关键。由于疾病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不具有强烈认同感,没有“移情”也就无从谈起道德自律能力的产生,影片也无法吸引观众进行认同性的审美伦理感知。故而只有将疾病置于家庭空间的场域,才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审美伦理是以艺术的道德自律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性普适伦理法则,是人作为主体存在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从人性的本质内涵当中提取出的一种审美批评理论。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核心要素,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空间。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五人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其中三种都发生于家庭当中,可见家庭伦理之于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意义。父子、夫妻、兄弟三种生发于家庭的伦理关系,也自然而然成为电影“疾病叙事”重点展现的对象。表现父母与子女的伦理关系影片最为丰富也最为感人,诸如《送你一朵小红花》《关于我妈的一切》《再见吧!少年》《了不起的老爸》《妈妈的神奇小子》《妈妈!》《脐带》等,刻画了在重大疾病降临一个家庭时,父母或子女的伦理态度,并通过家庭伦理的关照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解、弥合、升华等;表现夫妻之间伦理的影片,如《只有芸知道》《当男人恋爱时》《中国医生》《我爱你!》等,重点描摹夫妻之间的忠贞爱情与支持互敬,以及面对患有疾病的爱人依旧相濡以沫、悉心照料的细节,传达出夫妻之间的家庭伦理应有之义;表现兄弟姐妹之间伦理关系的影片相对较少,如《奇迹·笨小孩》以成长、互助、关爱作为伦理关系的核心母题。借由家庭关系中的三种主要伦理关系,中国电影的“疾病叙事”通过对疾病的发生、确诊、治愈、死亡等不同阶段性展示,让观众产生个体的家庭伦理询唤,并在观影的移情过程中完成道德自律的生成与转化。
以“疾病”为电影叙事中最主要的主题和元素,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投射,另一方面,通过展现人们对抗疾病的过程,生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此外,面对疾病,家庭成员之间不抛弃不放弃、互相帮扶的行为,让观众建立起正向的伦理引导,将关于家庭的情感经验投射于影片中。如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韦一航的家庭便是中国千万家庭的缩影,中年危机的老爸、步入更年期的老妈,还有那个有些破旧却不失温馨的房间,对于受众来说无疑是在熟悉的空间当中进行代入式的共情。
疾病作为一种生理性症状,一定程度上也暗示着当代人们的生存困境,反映了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在面对苦难时的一种态度。电影通过“疾病叙事”,让观众更多地关注那些患病人群的生活状态,家庭伦理中的慈、孝、善、悌、尊等传统美德成为治愈心灵的精神良药。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国电影的“疾病叙事”而言,不能一味地以呈现家庭当中的温情瞬间来吸引观众、赚取观众眼泪,走入过分煽情的创作囹圄。只有增加现实主义的表现特色,以家庭伦理为基本伦理价值导向的创作方法才能让中国电影的创作走得更远。(马恩扉页)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