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妮妮的诗意天地》:拓展少儿合唱的新可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妮妮的诗意天地》:拓展少儿合唱的新可能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8-28 17:57

  作者:石宇宸 吴沁恬

  南朝宋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首次提出了“卧游”,即通过“观画”,漫游山水胜景、品咂人生况味。在《妮妮的诗意天地》(以下简称《妮妮》)里,厦门吉岛少儿合唱团以诗词和音乐为媒,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卧游天地、感发情思、窥见世情之窗。

  《妮妮》是2023年厦门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剧中,思念戍边父亲的五岁女孩妮妮,随着剧作家贾叔叔,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词旅行。通过古诗词,她在每个季节的花、风、月、雪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也治愈了自己对爸爸的思念。其中,有19首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词被改编为合唱曲目,它们以“时节”为主题分类、排列,由4至14岁儿童组成的多层次童声合唱团进行现场演绎。

  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与乐自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妮妮》对于古诗词的重新演绎,不仅让传统吟诵得以“复归”,同时其简洁明快的旋律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具备多渠道传播的潜力。此外,在地元素,尤其是闽南语的运用,还为《妮妮》注入了独特的“闽味”。《谜语诗二首》让人回到诗歌问世之时,聆听那古朴真挚的闽语回响。熟悉的乡音萦绕耳畔,让只身在外的闽南游子感受到家乡的温度。

  剧情性及其蕴含的思辨性,使《妮妮》有别于传统的合唱音乐会。作为一部“合唱诗剧”,《妮妮》以诗为线索、以剧为本体,通过丰富的剧场演绎形式廓清了其特征。在思父、寻父主线的引领下,合唱团以类似古希腊“歌队”的形式,出现于纱幔起落间。例如,《钱塘湖春行》引出一家人乘兴踏春的记忆片段,《秋夕》《古朗月行》描刻出秋夜赏月时天真烂漫的妮妮……基于妮妮诗意想象的剧情、文化场景,经由童声合唱、舞台音响组成的声音景观,画面得以具象化。音乐中的情感蕴含,也引领着剧情不断深入——让鹭岛的思念能遥寄塞北,让听众在四时有序间能觅得虚静自然。

  当音乐和剧情在《妮妮》里成为交相呼应的双轨,二者富有美感的交融也承载了重要的社会关怀。“贾叔叔,这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也都回来了吗?”妮妮在最后的提问将观众席中父母与孩子的心拉得更加紧密,她呼吁舞台上下的父母与孩子之间能有更多亲切的交流,她抚慰家庭中的分离,更祈祷着亲子之间的团聚。

  除此之外,创作者还探讨了孩童、角色的自我与身份认知。妮妮作为剧中的角色,一次次地质疑“我是谁”,这让人联想起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中小女孩苏菲与导师阿尔贝托之间的对话。我是谁?我们的身份是由自己决定,还是得益于外界环境的塑造?“我”的存在又该如何定义?这些问题像一把裁纸刀,在剧幕与现实之间打开一扇小窗,作者、隐含作者和“剧中人”特殊的关系模式,让他们的交谈变得更加透明,也在他们之间产生了极其生动的对话。妮妮的话既是作者最真诚的坦白,也是作者与笔下人物之间的一次“将心比心”。在这场对话中,被创造的小女孩妮妮在寻找自己,作者贾叔叔也在探寻真实的自我。这些灵动的特质让妮妮真正走进了观众心中,带领着他们寻找古诗词天地,也寻找自身的认同。

  对活动影像的大胆使用是《妮妮》的另一特色。数字技术时代,“视觉性”让故事直观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了塑造作品风格、决定其核心竞争力,以及文本再生产价值的关键要素。《妮妮》用影像为大家提供了“非典型”的音乐现场:第一,叙述剧情、提示信息的动画内容;第二,丰富情境、延伸情感的视觉内容。前者的视觉风格以扁平化、简洁化为主。通过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和活泼可爱的配音,《妮妮》成功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此处的视觉内容,也成为该剧进行后产业开发的主要依托。后者,则主要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把现场演绎、虚拟场景融为一体:或在舞台上显影清隽古朴的宋体诗文;或将大漠黄沙、日晚荒城搬至台上;或直接将舞台嵌入山水卷轴,移步换景……这些在不同阶段,曾滋养过我们的诗情,以流动、可视、可感的方式呈现,大家由此能“卧以游之”,更知“天地宽广”。

  自2019年初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首次亮相,到2023年新版《妮妮》正式上演,徐聪和他的团队长期专注于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学,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充分激发传统文化在审美和教化方面的价值,并尝试寻找能更好地贴合当代诗情、审美的表达方式。同时,《妮妮》不仅突破了传统少儿合唱的范式,还有意识地探索面向未来的表演方式,希望产出适用于更广泛群体的少儿合唱。在此基础上,如何焕新媒介融合方向,丰富跨媒介叙事、交互的形式,进而拓展“中国叙事”的可能,或许可以成为《妮妮》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作者石宇宸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系硕士,作者吴沁恬系德国慕尼黑大学戏剧系在读博士)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崔 莉:网络微短剧怎能靠一个爽字打怪通关

  • 话剧《寻找“王成”》:用时代的温度,全新阐释英雄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