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奥本海默》:有些成功,耀眼得令人胆战心惊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奥本海默》:有些成功,耀眼得令人胆战心惊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8-29 09:35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龚金平

  传记片的主人公都是传奇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事迹、他们对世界的影响或贡献,观众可能已经有所耳闻,甚至一清二楚。但当一部传记片面世时,仍然像一场盛大的邀请,召唤观众在艺术世界中,对传主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询和近距离的观照。让观众回到传主所处的历史现场,看到人物如何被历史所支配、左右,如何对历史产生或微妙或决定性的改变,见证人物如何处理现实的各种缠绕与纷争,随着人物完成一次人生的冒险与历练。同时,感受人物选择与行动背后的天人交战,使传主由一个抽象的描述或高度浓缩的概括,变成生动可感,甚至亲切平和的“人”。这样,观众既能够与人物有同呼吸共命运的亲近感,又能够更加贴近地洞悉人物身上与众不同,甚至不同凡响的一面。

《奥本海默》:有些成功,耀眼得令人胆战心惊

《奥本海默》海报

  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电影《奥本海默》的情节重心并不是奥本海默领衔制造原子弹的过程,而是展现原子弹爆炸之后,给奥本海默带来的道德焦虑和政治迫害。因此,“制造原子弹”在影片中成为希区柯克意义上的麦格芬,大部分故事由它引发,但影片没有对它作过度渲染,更没有细细铺陈。这使影片绝非一部让人激动的励志片,而更像一部政治电影,它需要观众对于美国那段历史足够了解,对于围绕在奥本海默身边的人物如数家珍,才能顺利地进入剧情。

  影片展现了奥本海默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传奇人物,洞察了奥本海默作为一个男人、丈夫和父亲令人失望的地方,也发现了一个科学家在政治上的天真与执着。影片虽没有从人物的成长经历中,揭示奥本海默的性格成因,但它以大量生活化的细节,辅以旁人一针见血的追问,细腻地披露了奥本海默诸多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虽然,后人会为这些心理动机披上光鲜的外衣,影片却不动声色地指出,自负、自我认知的偏差、隐秘的妒忌心,可能才是奥本海默彼时彼地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当然,这无损于奥本海默的人格魅力,反而会因不完美而更为迷人。

  三个情节段落的复调奏鸣

  影片《奥本海默》的情节长达三小时,如果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造原子弹前、造原子弹中、造原子弹后。三个段落的时间分配也大抵平均,每一个段落有一个核心的戏剧冲突,人物在解决这个冲突的过程中,向观众展示了他的性格画像和内心嬗变。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影片采用了双线并进的回溯式结构,即通过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各自在听证会上的讲述,拼凑出奥本海默的人生经历,由此形成了两个主悬念(两人能否在听证会上顺利过关或者所愿遂成)的并置与推进,构成了奥本海默如何找到内心安宁的心路历程。

  造原子弹之前,奥本海默有过迷茫困惑的阶段,他知道自己不喜欢做实验,不擅长数学,但他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又心里没数。后来,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奥本海默去德国学习理论物理,才算真正找到人生的志业。回到美国之后,奥本海默又有些迷失,他可能并不信奉共产主义理论,只是从感觉出发,试图组织工会,并出钱捐助西班牙革命。在这个段落中,影片刻画了作为“凡人”的奥本海默,他有人性弱点,有自我失控的时刻(想用毒苹果毒死老师),有对于政治无所用心的随意,有对于情感玩世不恭的轻慢,有对于学术随遇而安的自在。这时的奥本海默,不够成熟,却颇为接地气。

  造原子弹时,奥本海默在重重困难中,矢志不移地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直至大功告成。这类故事可以营造极为紧张的叙事氛围,也容易通过大量的煽情点使观众共情。但是,《奥本海默》不想落入窠臼,它极力简化原子弹的制造过程,也鲜少讴歌团队克服技术挑战的百折不挠,而是在“人事”上大做文章。奥本海默未曾预料,一个科技攻关项目,会那么深重地卷入政治和人事纠纷,让他极其厌烦并身心俱疲。

  在第三个段落,美国用原子弹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奥本海默产生了精神危机和道德焦虑,并遭遇了政治迫害。奥本海默难以理解形势的急转直下,也无从应付身边人的中伤与诬蔑,常常处于震惊和茫然的状态中。他需要在面对外部的迫害与压力时,努力保持内心的豁达与坚定。这时,演员墨菲的表演是如此令人信服,他在许多大特写中,对于眼神的空洞、表情的呆滞,有极为精准的把握;而在听证会上的一些俯拍全景中,他身体的僵硬、动作的麻木,又如此令人揪心。人物的这种失神状态与他整体性的平静、疲惫有一种呼应关系,与他想象世界中的瑰丽、神奇又形成奇妙的映照关系,从而使人物具有芜杂的人格光谱。

  影片以奥本海默的内心起伏为主线,展现了他在人生重要时刻的心理状态,以及在一些关键事件中的两难选择和内心纠结。这三个段落组合在一起,呈现了奥本海默身上迷茫、狂热、睿智、从容、稚嫩、傲慢等特点,凸显出奥本海默更为复杂微妙的心理动机和个性,人物的光影轮廓也因此变得斑驳而立体。

  主观视点中的“历史”沉浸感

  影片中有黑白和彩色画面的交替出现。导演诺兰说,他想用彩色画面体现奥本海默的视点,以施特劳斯为中心的场景则以黑白画面呈现。这种处理固然能为剪辑提供显性的区分度,但也隐藏了一定的艺术风险,即先入为主地用色彩来指称两人的善恶分野,并让主人公奥本海默占据了道义上的优越性,让他看到一个彩色的世界。

  既然影片以对人性幽微处纤毫毕现的明察为特点,就不应对人物进行简单的善恶定位,而应看到人性深处的混沌与暧昧,并挖掘人物行动背后的潜意识。在这一点上,影片对于施特劳斯的塑造反而更有说服力。施特劳斯反复强调他出身于推销员,并纠正别人对他名字的发音。这暗示了,施特劳斯有一种矛盾心态,他在科学家面前会因学识浅陋而感到自卑,但他在行政上又是这群科学家的领导,因而多少有点志得意满。奥本海默完全不能理解施特劳斯的复杂心理,当施特劳斯将儿子和儿媳妇带到奥本海默面前时,对于两位年轻人因见到偶像而激动得有些局促的神情,奥本海默只是敷衍地举了一下酒杯。也许,奥本海默可以用心情不佳来解释,但在施特劳斯眼中则是一次当众的羞辱,激起了他的报复心。

  影片的主视点来自奥本海默,摄影机从他的眼睛出发,去看待他身边的人物和事件。这种更富主体性的代入感,无疑会使观众对大量次要人物产生隔膜,但影片由此在两个维度上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一是放弃对奥本海默身边人的细致刻画和深入描摹,将这些人视为过客,当作奥本海默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去深入了解的路人或者背景板,从而保证了主线的突出。影片中有些人物的出场可能比较突兀,没有铺垫,也没有后续,甚至没有性格特点,但从奥本海默的角度出发,这正是这些人物在他的世界中的真实存在状态;二是影片强调了奥本海默看待世界漠不关心的淡然,由此建立了符合奥本海默心态的叙事原则,就是尽力遮掩对事件进行人为加工的痕迹,努力营造一种波澜不惊的日常性,让观众跟随奥本海默在一种纪实性的情境中去真切地体验那种焦灼、恐惧、无力,以及坦然和超脱。这说明,影片还原“历史”的野心,远胜于追求更富戏剧性的艺术表达。

  影片也因此对观众提出了很高的观影要求,有些可能惊心动魄、对人物生死攸关的大事,被处理得云淡风轻,需要观众自行去体会和感受这些事件的份量。例如,奥本海默在关于出口同位素的听证会上,得罪施特劳斯的那句玩笑,在奥本海默看来真的只是玩笑,但对于施特劳斯来说却是人生的重大耻辱。例如,奥本海默的朋友让他透露造原子弹的信息给苏联时,奥本海默自作聪明地拖延了几个月才向上报告,为了保护朋友,还不惜编造故事以隐去中间人。对于这些事件,影片并未加以渲染或展开,而是让它们像日常生活中的一次闲逛或路边的小纠纷一样,从奥本海默的世界中路过。

  这种处理方式使影片呈现了一种极为迷人的叙事风格。观众像是置身于历史的场域中,跟随奥本海默完成了对人生重要阶段的回顾和亲历,但又需要从沉浸的状态中抽身而出,去理性审视奥本海默一生的成就与辉煌,反思他的惶惑与痛苦,并思考关于“成功”的定义。

  正如影片中的爱因斯坦,曾经声名显赫,晚年却只能有些落寞地游离在科学界的边缘。他和奥本海默实际上有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爱因斯坦的当下就是奥本海默命运的预演。奥本海默功成名就时,爱因斯坦就不无幽默地指出,每一种成功都有一个保质期,会被后人超越或抛弃,当事人还会因这种成功带来的后果而备受磨难。这句话放在奥本海默身上更是恰如其分,他取得的成就,既是人类科技的一次重大进步,也是人类拥有毁灭自己的能力的开端;这项成就使奥本海默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并最终成为他被羞辱和折磨的渊薮。

  “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

  奥本海默经历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几个重大时刻: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这时,影片面临一个重要的艺术权衡:这些历史事件既要出场,又不能在高调的处理中喧宾夺主,影响奥本海默的存在感。从最终效果来看,影片对“历史”的还原极为克制和含蓄,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的躁动、压抑与无序,但它最大的看点是人性百态在一个苍凉舞台上的各色表演。尤其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在奥本海默那场不公正的听证会上,观众得以目睹人性的复杂形态: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心存善意,有人犹豫退缩,也有人为一己私欲颠倒黑白。

  《奥本海默》开拓了书写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它突破了宏大叙事的粗线条勾勒或全景式扫描,而是立足于个体,烛照他们的内心如何被嫉妒和愤怒所扭曲、被好奇与恐惧所淹没,以及他们的命运如何被一些具体琐碎的事件所拨弄。例如,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最大的恶意,竟源于他对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一次谈话内容的主观臆断。影片在结束时揭秘了这次谈话的内容,观众不由有一种哭笑不得的错愕。这样,影片将对历史风云的描绘,变成了个人之间的恩怨纷争。“历史”在这时像是被抽空了政治经济内涵,但影片又曲折地暗示,正是“历史”为人性表演提供了助力。

  影片没有从史诗性的角度去还原历史,而是让两个人物从各自的视点出发,去看待他们身边有限时空里的人事变动和命运波折,甚至沉浸于一己的感受和得失之中。这种微观视角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视角又可以从具体人物的眼睛出发,去观察最真实的时代景观,并完成对时代的隐形书写。因为,“历史”可能就是由大量个体涂抹的命运风景所编织,是个体细微的人性颤栗和心灵呼吸而产生的空气震动。

  作为一部传记片,《奥本海默》的节奏处理并不理想,观众很容易在密集的对话中失去聚焦点,对于施特劳斯那条情节线索存在的意义也心存疑虑。甚至,观众会疑惑,一部对话占了很大比重,以历史信息量和人性挖掘见长的影片,为何要用IMAX的方式来放映?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影片将奥本海默主观视点中的场景,以及他的想象和幻觉,在IMAX影厅以极为震撼的方式进行了影像呈现,对观众形成了视听的冲击力和情绪的压迫感。而且,影片突破历史书写的宏大视野,专注于营造历史的日常性,让观众在一种粗粝的生活质感中,不仅进入了历史现场,也进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

  今天,我们观看《奥本海默》,得以深入了解一个传奇人物,间接重温美国的那段历史,并重新讨论由奥本海默开启的核时代,为人类命运和世界局势带来的诸多变量,但观众更感兴趣的,可能是影片展现的人生命运的多重风景,人性的斑斓面貌,以及由“成功”引发的多元效应。(龚金平)

 

  《奥本海默》:有些成功,耀眼得令人胆战心惊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