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世界在脑中消泯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9-19 09:59

世界在脑中消泯

——近年国产电影中的“老年痴呆症”

  作者:马恩扉页

  阿尔茨海默病又被称为“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大多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阿尔兹海默症的患病人数与日俱增。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此外,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的调查指出,目前全世界至少有5000万的痴呆患者,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1.52亿,其中约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近年来,电影创作者们不断关注“老年痴呆”患者群体,创作出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影视作品,如《春江水暖》(2020)、《关于我妈的一切》(2021)、《妈妈!》(2022)、《来处是归途》(2022)、《脐带》(2023)、《我爱你!》(2023)等。一方面,这些电影通过对于阿尔兹海默症这一疾病的描摹和刻画,帮助观众产生共情感,从而更好地探索和丰富电影的艺术属性;另一方面,帮助观众认识和关注这一疾病所带来的危害,提高阿尔兹海默症的社会认知,从而提早预防和积极治疗。

  在中国电影的“疾病叙事”当中,疾病往往以故事的叙述载体而呈现。同时,电影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群体的刻画和勾勒,描摹出患病者的典型症状,从而帮助观众正确认识“老年痴呆”。在表现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群体的影片中,很多作品聚焦对患者的行为能力和疾病症状的复现,如记忆、智力、定向、判断力、情感等认知功能的衰退性障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是阻隔了”。无论是《关于我妈的一切》当中认知水平如幼童一般的奶奶,还是《脐带》中时常忘记儿子们的母亲,抑或《我爱你!》中痴傻呆滞、无法控制便溺的赵欢欣,这些患有“老年痴呆”的人们已然失去了正常的记忆和智力,陷入无尽的迷茫和错乱的时间当中。电影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症典型症状的呈现和刻画,帮助观众了解和认知这一疾病带来的危害。同时,电影对于“老年痴呆”患者的患病先兆、症状呈现等一系列描摹,也有助于观众减少不良习惯所可能会导致患病的概率,具有良好的宣传和预防效果。

  在描摹阿尔兹海默症的国产影片中,有关人伦关系的展现往往成为观众进行移情的关键。由于阿尔兹海默症本身对于那些没有患病或身体健康的人不具有强烈认同感,没有“移情”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道德自律能力的产生,影片也就无法吸引观众进行认同性审美的伦理感知。因此,影片大多将阿尔兹海默症的呈现放置于家庭这一场域之中。在电影《妈妈!》中,由于女儿冯济真罹患阿尔兹海默症,85岁母亲蒋玉芝的家庭身份与责任义务再次被召回,母爱的能力再次被唤醒。在人们固有印象中,阿尔兹海默症是老人才会患有的疾病,于是疾病的降临引出了母女怪异相处方式及性格变异的历史成因,女儿与母亲的陈年纠葛也渐渐浮出了水面。在影片当中,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是不可逆转的,伴随病症而来的种种不便只会愈演愈烈,但蒋玉芝与冯济真母女之间的隔阂却因为疾病而发生了修复与重构,原本那些破裂的、生疏的、逃避的种种复杂关系都在母女亲情和相互照顾中被化解了。在《脐带》《来处是归途》这两部展现“老年痴呆”患者的影片中,父母与子女的身份因为疾病发生了对调,子女被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母误认为自己的“父母”,虽然是伦理关系的错位,但昭示了亲情的复归。在“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当中,一种纯粹的血缘亲情被再次召回,成为对抗病症的一抹希望。

  目前,全球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又大多集中在老年人群体,如何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成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电影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媒介和最具号召力的文艺创作形式,必将肩负起探索、反思、解答这一时代命题的重任。德国当代女性主义学家伊丽莎白·莫特曼·温德尔认为,“身体不是私人性的表达,而是一个政治器官,是宇宙的和社会的实在之镜像,反映着人的病相、毒害和救治过程。在身体这个位置上,人们可以审美地、社会地、政治地、生态地经验世界”。人作为现代社会当中的一分子,无法脱离于社会而独立生存。由此看来,阿尔兹海默症不仅仅是发生在个人身上的疾病,而是一个需要社会集体关注的问题。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痴呆”群体与日俱增,以及阿尔兹海默症对于病患群体及其家庭的伤害、美好记忆的遗忘和行动能力的消失,中国电影如何讲好关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群体的故事,不仅仅是艺术呈现的突破,也是对于即将到来的“银龄时代”的一种社会人文关怀。(马恩扉页)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崔 莉:网络微短剧怎能靠一个爽字打怪通关

  • 话剧《寻找“王成”》:用时代的温度,全新阐释英雄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