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陆玄同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期望着,这绵延千年的约定,如期而至。
中秋的月亮,是一个文化符号。从诗词歌赋到书画手工,一盘圆月,胜却人间无数。当这一年一度的邀请抵近,我们叩问自己,这大半年时间倏忽而过,可曾抬头望过满天繁星,如洗碧盘?当生活的紧迫让人无暇他顾时,中秋之约便显得格外迷人,格外温馨。
圆月逢十五常有,却偏偏在中秋节气格外引人关注。一来是丰收时节,人们得以团圆庆丰收赏月,二来民间习俗借由文化笔润,多了许多意象。这个定型唐初,盛行始于两宋的佳节,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时下,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千年更迭,物换星移,月亮不曾改变,人心思变而已。在阴阳学说里,月亮属阴,月宫主宰也被称为太阴星君。月亮的阴柔之美,极具包容性,又让其成了一个心灵容器,不管今夕何年,不管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普罗大众,都能抒发情愫,或豪迈、或欢喜、或忧郁、或愤懑。氤氲其中的情感、审美、哲思,盛满了对国家的热忱、对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眷恋、对美好的追求。
都说“月是故乡明”,只道故乡情更浓。高速流动的时代,乡愁最重。也正因如此,“团圆”变得更加迫切和渴望,也成了人们内心最深沉的呼唤。“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而“皎洁”与“分明”,恰恰是人们跳出案牍劳形后的心灵投射。这一刻的宁静,甚是难得,也最珍贵。
月亮,在每个人的心里,也映照在中华民族心灵的河流上。这个中秋,不妨接受月光的邀请,与过去对话、与亲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对话。从中感受社会生活之下,传统文脉的深沉潜流,在这一文化符号,探寻我们前行奋进的精神、价值与能量,塑造我们的心灵,让心安住。
亘古不变的中秋月,远涉飘零的异乡人。不管是阖家团圆,还是举杯对月,这个夜晚,大家的心灵是相通的,恰如春节一般,认识或不认识,这一刻大家的心是热的,情是暖的,互道祝福,互诉衷肠。
古人有“明月夜,短松岗”的追思,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情怀,也寄托团圆遐思,也写照风清人生。《帝京景物略》中有“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之说,一个“圆”字,几多盼望、几多挂念。刘禹锡说“湖光秋月两相和”,一个“和”字,几缕和风、几缕融洽。人是寄生在社会和自然中的,不管何时何地,心底里的牵挂永远在生命最开始的地方。这是跨越时间,不绝如缕的文化乡愁,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留下的烙印。
月亮是有形的,但每个人心里的月亮是无形的。杜甫的月亮是浓浓乡愁,苏东坡的明月是照亮民间疾苦的一束光,欧阳修的月亮带着一丝浪漫,李商隐的月亮杂有伤感,王维的月亮轻快惬意,孟浩然的月亮空旷静宁……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月亮是不一样的。
这个中秋,抬头望望那轮承载了我们无限乡愁与情愫的圆月吧。毕竟,这一刻抵近,我们所能抓住和亲近的,都盛满在这白玉盘中了。(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