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移孝作忠:细读《元史·忠义列传》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移孝作忠:细读《元史·忠义列传》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12-09 09:48

  作者:黄西蒙

  儒家讲究“移孝作忠”,对父母的孝顺与对皇帝的忠诚,是一回事,反之亦然。《孝经》有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所以,古人说起那些违背道义之人时,会说他们“不孝不忠”,在传统道德里,忠孝完全一体化了。从政治上看,这种思想有助于皇帝加强对人尤其是对读书人的思想控制,千百年的精神操练,让古人对忠孝问题变得十分敏感。“移孝作忠”观念在巩固君主统治的同时,实际上也成了古人在命运转折点上,进行抉择时的关键要素。

  在元明清时期,普通人能中进士的难度非常大,一旦考上进士,不仅意味着在事业上可以登堂入室,春风得意,也能光耀门楣,连祖宗、亲戚也跟着沾光。然而,在古代读书人心目中,能够考中进士甚至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那都是皇帝的恩赐,是天子给予的巨大荣耀,由此会产生对皇帝和朝廷极大的忠诚感。在一些特殊时刻,这种忠诚感就会呈现出非同寻常的力量。

  比如,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进士刘起振,虽然在进士榜单上排名倒数第二,却对皇帝无限感激。他是广东潮州人,生于顺治六年(1649年),从小就十分聪颖,酷爱读书,但直到快90岁的时候,才考上进士。

  乾隆对他格外看重,让他进入翰林院工作,后来在他103岁的时候,听说乾隆南巡浙江,竟然拖着老迈之躯,从广东到浙江迎驾。史书上说:“在籍翰林院侍讲刘起振年一百三岁,自粤东来浙迎驾,赐御制诗章并御书匾‘词垣耆瑞’”。乾隆非常感动,大笔一挥,还赋诗一首:“台背耸隆肩,来瞻跸路边。成名后梁颢,得寿拟彭篯。人瑞今犹古,经传后继前。越都无虑远,应是地行仙。”诗中的梁颢,是历经唐末、五代、北宋多代的读书人,直到82岁才中了状元,是历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而彭篯就是传说中活了800岁的上古圣贤彭祖,乾隆这是通过典故来褒奖刘起振,顺便也自夸一下自己的“丰功伟绩”,毕竟,一般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高寿的读书人和高龄进士。

  刘起振在迎驾乾隆不久后就去世了,几乎是拼了老命,也要当面叩谢乾隆的恩赐。像他这样对皇帝忠诚的进士,在历史上还有很多,甚至在山河破碎之际,以死殉国、不负皇恩者,也大有人在。比如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进士孟章明,虽然在当年的进士榜上排名倒数第三(可以说,差点就落榜了),而且是明朝最后一届进士,国家灭亡在即,还没来得及被朝廷封官,却对明朝十分忠诚。次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自缢而亡,孟章明与妻子,和曾经在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的父亲孟兆祥,全部自杀殉国。

  明朝灭亡之时,殉国的进士还有很多。比如,与孟章明同年考上进士的万发祥,听闻崇祯死后,便决心殉国,先后服毒、绝食,却没死成,后来被李自成的大顺军俘获,李自成想让他做新政权的官,他坚决不从,就被残酷拷打,一度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后来清军入关,万发祥跟随南明朝廷,勇猛抗清,最后在战斗中连中数刀后,壮烈殉国。再如,在崇祯七年(1634年)考取状元的刘理顺,在墙壁上写下“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十六个字后,服下毒酒自尽。他的儿子、妻妾与仆人等将近20人,也全部自缢殉国。

  在元朝,出于“移孝作忠”的精神感召力,一些人在王朝覆灭之际,也会殉国以明志。他们未必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却自认为应该成为皇帝的忠仆,对君主的忠诚应当与对父母的孝顺一样。也正因此,在殉国之时,一些人都是携家带口地走上绝路,似乎以此才能证明自己的忠义。

  《元史·忠义列传》多达四卷,记录了不少殉元之人的故事。其中,既有蒙古人,也有汉人、色目人,甚至还有朝鲜人。

  比如,全普庵撒里,就不是蒙古人,而是来自高昌的色目人,他也对元朝皇帝十分忠诚。在与陈友谅作战不利时,他身边的人都准备投降,但他誓死不降,最后真的自刎而死了。

  再如,来自高丽的朴赛因不花,对元朝也十分忠诚。这个名字很特别,朴是朝鲜人的姓,赛因不花是蒙古人的名,这种姓名组合方式,在蒙元帝国不少见,如窝阔台时期的猛将杨杰只哥,跟随蒙哥出征的汉族将军郑也可拔都。朴赛因不花很受元朝皇帝宠爱,一度做到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在明军攻破元大都时,他负责守城,眼见着首都被占,很多达官贵人都逃跑或投降了,他却不愿意投降明朝。明军见他宁死不降,只好把他杀了。

  像朴赛因不花这样在元大都被明军攻破时殉国的人还有一些,比如郭庸和丁好礼。他们都为元大都而战斗到最后一刻,在徐达率领的明军的猛攻之下,最终还是被俘虏了。他们都被带到成化门(在今天北京朝阳门附近),徐达让郭庸向他跪拜,但郭庸誓死不从,还说“臣各为其主,死自吾分,何拜之有!”丁好礼也慷慨陈词:“我以小吏,致位极品,爵上公,今老矣,恨无以报国,所欠惟一死耳!”两人最后都被明军杀死,在死前留下的豪言壮语,被《元史》记录下来,成为《忠义列传》的亮眼之笔。

  在史书上,迭里弥实与陈友定、柏帖木儿并称为“闽三忠”,他们本来是色目人,但对蒙古皇帝也十分忠诚。在元朝灭亡之际,也有豪言壮语:“吾不材,位三品,国恩厚矣,其何以报乎!报国恩者,有死而已。”明军也曾想招降迭里弥实,没想到他竟然身穿官服,向北拜了拜,用斧头把官印砍烂,又写下“大元臣子”四字,端坐在椅子上,手持佩刀,割喉而死。对一些帝王来说,朝代更迭无非成王败寇,但对身处其中的忠义臣子来说,就是世界观的崩塌。他们以壮烈之举而殉国,在现代观点来看,虽有愚忠的一面,但在古代历史典籍里,他们却是值得青史留名的忠勇之人。

  古代知识分子对于皇权思想的认同感,也与“移孝作忠”的思想有关,其中有不少人也会随着朝廷的覆灭而殉国。元朝虽然不太注重科举考试,但少数考取进士的读书人,还是在元朝灭亡之际走上了殉节之路。

  元朝人考进士,有左右榜之分,蒙古人、色目人在左榜,汉人在右榜,录取人数都很少,而且前者不如后者竞争激烈,毕竟蒙古人、色目人在学习儒家典籍上天然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难处,甚至很多人在当时都不愿意学习汉语。即便如此,还是有一批精通汉学与儒家思想的蒙古人、色目人,在科举考试上金榜题名。对元朝的汉族读书人来说,虽然科举考试时兴时废,想做官也不一定通过科举,但仍有很多人在科举路上潜心钻研。但这些优异的学子,相比明清时期的进士,影响力和知名度就差远了,以至于他们有哪些特别的事迹,也很少为人所知。

  张栋是元朝最后一届右榜状元,具体事迹不详,他高中状元的时候,是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距离元朝灭亡只有两年时间了。张栋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反倒是他的妻子王氏,在亡国之时决绝地说:“吾为状元妻,义不可辱。”然后,她便投井自杀殉国了。

  再往前看,元统元年(1333年)的进士里,也出了几位殉国的忠义之士。以后世的眼光看,这一届里最有名的人当属刘伯温,但在当时,他的名气并不大,考试排名也在偏后的位置。排名第一的人叫李齐,幸运地高中右榜状元,一时风光无限。但他很快就见到了元末乱世,在与张士诚的军队作战时,他被俘了,张士诚让他下跪,他不从,张士诚竟然将他膝盖击碎后残忍地杀害了。史书上说:“士诚呼齐使跪,齐叱曰:‘吾膝如铁,岂肯为贼屈?’士诚怒,扼之跪,齐立而诟之,乃曳倒,捶碎其膝而剐之。”

  与李齐同届的进士里,有个蒙古人叫丑闾。这个名字,在蒙古人里比较常见,类似拔都、脱脱、伯颜这种名字,有时还写作“丑驴”,很容易让人混淆。史书上关于丑闾的记载不多,但在仅有的史料里,他也留下了忠勇的举动。丑闾惨死之后,连他的妻子都随之而自缢殉节了。在王朝末年,这种事情其实很多,但由于史料匮乏与信息传播受限,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类人物和故事,即便在古代,过了朝代更迭的阶段,它们就只是故纸堆里的一些文字了。在这背后的对抗与幻灭,挣扎与痛苦,都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化作尘埃。如果不是刻意挖掘它们,恐怕很多故事就永远地沉睡了。

  在这些殉节者里,有人是感念皇恩,只是愚忠,有人是顾全大局,杀身成仁,还有人将百姓的生死安危放在心中,并非为了一个皇帝或王朝而殉葬,而是真正顾及人民的利益。这种人在任何时期都是值得肯定的,值得后世追念的。曾做过元朝礼部尚书的李黼,在与起义军作战时非常英勇,城破之时,还在坚持巷战,到最后一刻,他对敌军高喊:“杀我!毋杀百姓!”敌军见状,便一枪将他刺于马下,临死之时,他还骂声不绝,并无惧色。史书上说:“郡民闻黼死,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即便在乱世之中,败亡之际,他还是守住了儒家传统知识分子的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后世在评判一个历史人物品行高低时,并不会完全从成王败寇的角度看,还是能够结合其言行事迹来评判的。

  常言道,“公道自在人心”。殉节者令人感念的,绝非他们效忠的掌权者,而是坚守道义之下的一抹亮色。越是在变局之下,这份坚守越显得难得,即使是站在利益对立面的历史记录者,也不会不承认他们的忠义之举。(黄西蒙)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