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才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朋友所谈论的一个基本哲学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请注意,苏格拉底所问的并非我们事实上怎样生活,而是应该怎样生活,其中包含某种设想、指引与规约的意味。这不只是道德问题,还是美学问题。实际上,我们每天都与美学问题相遇。清晨醒来,琢磨着要穿一套什么衣服,职场风格还是运动风格;再考虑要吃一顿什么早餐,油条豆浆还是可颂拿铁……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做审美决定了。晨羲载曜,旭日初升,慨当以慷;清风皓月,对酒当歌,忧思难忘,我们已经进入审美感受了。任何事物都有其审美维度,我们在每日的吃穿用度和行为范式中创造审美价值。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日常生活的审美维度,如何进入一种审美生活,又如何将“美”的理念融入社会实践之中?
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多米尼克·洛佩斯等人所著的通识美学著作《审美生活及其为何重要》(Aesthetic Life and Why It Matters ,牛津大学出版社,2022年)生动地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处在审美生活之中,而这本书则是一道“美学前菜”,为我们进入美学体验和哲学思考提供了路径,并为我们所在意的生活提供了开放的理解方式。在这本书中,美学是普通而平常的,它关联起日常生活中的吃喝享用,美学被解释得生动可爱,咖啡调制、美食料理、音乐欣赏等都属于美学范畴。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英美分析美学往往将美学讨论限定于艺术范围之内,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和交响乐厅中的艺术作品占据分析美学讨论的主导地位,而这本书打破了以艺术为中心的英美现代美学传统,鼓励人们发掘生活中的美感与艺术感。
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复杂而细致的审美生活,即通过审美决定、审美感受和审美行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但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己处于审美生活之中,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柴米油盐的重复劳作似乎消耗了体验美的元气。你如果认为自己没有审美生活,其中一个原因是你把“审美”当作了“艺术”。此书将“审美”的含义拓宽到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限制于绘画、雕塑、歌剧等艺术。即便你不去画廊、美术馆、博物馆,你不热衷文学、美术或古典音乐,你仍然可以拥有审美生活。审美生活不只属于艺术爱好者,它还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绘画、雕塑、歌剧等属于艺术,摄影、电影、时装表演、街头艺术以及烹饪、涂鸦、短视频等也属于艺术,这样一种将美学从高雅艺术范畴中挣脱出来的审美价值可以创造我们新的思维、感受和经验,重新塑造我们的自我意识与群体观念。
《审美生活及其为何重要》由多米尼克·洛佩斯(Dominic Mciver Lopes)、本斯·纳内(Bence Nanay)、尼克·里格尔(Nick Riggle)三位作者合著,在宽泛包容的审美价值指引下,分别阐释了审美生活,求同存异之下开启了审美与经验、个人与集体、差异与多元的解释路径。其一,解锁经验。纳内认为,美学在定义上不应该是精英化的,为了理解审美对于所有人为何重要,就需要抛开对这一概念的精英主义设定。审美经验与情感、美感相关,它脱离了那些平淡无奇的目标和愿望,并让我们努力前行。当拥有一种审美经验时,我们不只是注意所看到的对象,而且要关注自身经验的品质,进而处理对象与主体的关系。生活于不同时代与地区的人们拥有不同的审美经验,诸种审美经验存在跨文化、跨代际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审美经验依赖于对象广泛多样的生活背景。在差异之中,人们仍然可以共享审美经验,加强彼此联系,那么人们就可以借助审美经验达成共同成就,并将社会成员联结起来。
其二,认识个人与团体。作者在书中呈现出轻松俏皮的文风,比如通过食物来讲解审美生活,而饮食美学已经是美学的一个研究范畴。我很想调侃作者里格尔是一个“吃货美学家”,他兴致勃勃地谈论汉堡、拉面、芝士、薯片这类常规菜肴和零食,也讲到柬埔寨、泰国、日本及美国宾州、加州、新泽西州等地针对蚂蚁蛋、黄蜂幼虫、蓝莓、松果等食物的奇异吃法。他在书中说,作为热爱食物的哲学家,他对“食物是什么”想过很多。他把饮食看作是包括健康、行动、使用和认同等因素在内的社会实践。以食物为引子,他从个性、自由与集体的角度阐述审美价值。人之个性是动态的,它让一个人显得独特和有趣,同时它又是社会性的。当一个人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并获得审美自由时,那么特定群体的独特形式也在成型。审美价值的实践是共享化、社会化、公共化的实践,人们如何感受、言说与践行审美价值,这会在一定群体中形成共鸣。审美生活是拥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实践,它营造特定自由、人之个性以及集体特征。
其三,保持差异与多元。洛佩斯基于自身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的求学和教学研究经历,以及如今在温哥华这座多种族融合城市的生活背景,尤其强调差异与多元。他认为审美生活之所以重要,有时是因为差异很重要。审美差异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人充满冒险和探索的冲动,即便未来风险未知、前途难卜,你依然披荆斩棘、在所不惜。审美生活具有不同维度的差异,它需要人们有效地介入其中。洛佩斯的阐述既充满人生哲理又语重心长,他谈到这样一种场景:你向我介绍你的小镇风光,那里宁静自然,我看到了它的静谧,但我并没有介入其中,我甚至不会放慢脚步去思考这个场景,我只是一个过客。尽管如此,我还是明白它的宁静,明白你置身其中的愉悦,尽管我自己没有和你去共同感受。总有一些局外人无法理解或不愿理解局内人的价值观。达成共享的、公共的审美经验听起来固然很动人,但是任一领域都有其圈内与圈外人士,加之人们在家庭、教育、文化上的差异,许多审美经验并不能轻易达成一致,因此找到一些重叠的经验就显得比较重要。审美生活当然也会产生冲突,但它并不制造同样的兴趣或趣味。各种不同的趣味及其审美实践是不可比拟、无可取代的,无需展开孰优孰劣的竞争。审美生活是尊重差异、明辨是非、多元探索与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
(作者周才庶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