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崔 莉
随着美丽中国目标的不断推进,“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顶层设计进行到了关键阶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教育、引导更广泛的大众理解和参与。如何通过一档节目将生态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方式方法传递出去,影响和号召更多普通人参与生态保护的工作当中?综艺节目《一路前行》用“理解-关心-行动”三层递进的方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宣传的“一站式”表达。
“生活化”环保叙事拉近距离感
在探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宏大主题时,如何能让观众从节目中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激发传播效应的首要环节。《一路前行》选择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讲述观众身边的故事来建立心理上的亲近感,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例如三位环保行动者在节目开始之初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个人生活垃圾观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干垃圾收集统一起来,把平时人们“不知不觉”产生的生活垃圾用更直观的影像记录下来,表现出我们的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联。
此外,环保行动者们也通过不同视角的观察,带观众看见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环保议题。陈龙跟随科研人员一起在上海居民区进行“貉口普查”,发现270多个小区里都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的踪迹,进一步说明野生动物保护不是遥不可及,在城市生活的我们也需要学会与野生动物共存;刘涛实地前往沪尚回收中转站,与一线垃圾分类回收工作者对话,带观众看见生活垃圾“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全过程,揭示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一路前行》用源自身边的小视角,打开环保叙事的大视野,让观众不自觉地走入生态保护的语境当中。
“真实记录”唤醒大众共情
节目通过呈现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打破人们对环保工作的刻板印象,用具体的影像和故事,展示了环保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不断放大情绪影响力。在可可西里,环保行动者们在海拔超过4600米的109国道沿路捡拾垃圾,塑料瓶、拖鞋、碎玻璃等数量众多的垃圾让观众更清楚意识到了人类随手为之的“小习惯”对环境造成的“大伤害”。随着节目的深入,在年保玉则雪山测量雪线的时候,观众跟着环保行动者胡歌与节目组一起爬雪山,亲眼见证了当地牧民在测量雪线过程中会遭遇的种种挑战:缺氧寒冷的环境、时常出现的落石、突如其来的暴雨……在这样的行动中,观众也越来越能体会到环保工作者实际工作中的艰辛,对他们十几年来坚持测量雪线的行为肃然起敬。《一路前行》用一种“渐入佳境”的情绪引导唤醒观众的共情,同时也让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深入人心。
“亲身参与”指明环保可行性
环境保护工作并非空洞的道理,而是需要我们付诸实际行动的使命,在经过了观念的传达和情绪的引导之后,《一路前行》还用环保行动者在环保活动中的“亲身参与”,让观众看到了自己能做出的具体的努力。在可可西里,环保行动者胡歌和刘涛关于“在户外用过的厕纸要不要带走”的讨论,引发了网友对高原环保问题的关注,胡歌在节目中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随手带走个人垃圾”这一环保行动的可行性;在乌兰布和沙漠,环保行动者实地观察滴灌、喷灌等节水种植技术,参与了草方格固沙、飞播造林等一线荒漠化治理工作,带观众深入了解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艰辛历程和突出成就;在海南三亚,环保行动者们在夜间潜入水下参与“黑水摄影”,亲眼见证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象和海洋生物的丰富面貌,还向学校里的孩子们分享海洋环保知识,把环境保护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让孩子们从小培养环保意识,为绿色生态未来打下基础。《一路前行》用具象化的行动展现了普通人在环保行动中的可行性,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息息相关,给观众带去了改变的信心。
在当下的时代语境当中,媒体已肩负起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开始在满足快乐的需求之上探索更多的社会意义。《一路前行》促使更多人了解环保事业、理解环保公益志愿者、乃至成为一名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者,形成了关于生态保护宣传的“一站式”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教授)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