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电影《三大队》:“脱冕”英雄的复归之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电影《三大队》:“脱冕”英雄的复归之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12-25 17:59

  作者:彭小纯

  纪实文学《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取材于真实事件,沉甸甸的文字赋予故事无可替代的冲击力。电影《三大队》以此为蓝本进一步扩充故事,讲述5人穿越7省,行程上万公里,只为追缉真凶,给未完结的旧案一个结果。三大队当年的一句“动”,终于在12年后迎来回响。

电影《三大队》:“脱冕”英雄的复归之旅

电影《三大队》海报

  “四次别离”:一次重拾荣光的“英雄之旅”

  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从“神话-原型”的角度总结出一个不断被讲述的叙事模式,作者总结为“英雄之旅”。在文学、戏剧、电影作品中,英雄的故事被反复书写,他们被使命召唤、踏上冒险之旅、结识伙伴、历经考验,最后携宝物荣归。同样是讲述启程的故事,《三大队》书写的是一次孤独的“英雄之旅”。主人公结伴启程,却孤身归航,一路更是经历离别、流离、衰老。“失去”仿佛成了这段旅途的主旋律,人物像是在坎贝尔笔下的旅程上逆向而行。但是,正是这一段经历,让“脱冕”英雄重拾往日的荣耀。这种荣耀并非来自宝剑、勋章,而是来自每个人的内心。在追凶的路上,程兵一步一步向当年意气风发的“程队长”走去,最终完成对信念的确证。从未褪色的信念,正是他的荣耀所在。

  《三大队》主人公并非英雄母题的典型演绎,甚至极力将英雄平凡化。恰是如此,扩充了“英雄之旅”的可能性,即使主人公不是身怀力量而生的神话主角,也非高举正义旗帜的骁勇骑士,但是他的抗争和执着求索,呼应了常人对理想品格的期许。程兵的故事令无数人触动,不仅是因为他完成了一件普通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更为重要的是,他让人看到了信念带给人的力量。这种信念锋芒夺目却又朴素至极。对于程队长而言,“把案子办好”是其理所应当的责任。召唤他启程的,并非冒险,而是使命。即使时移世易,物是人非,使命的羁绊依然能够召唤他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

  “义固生于心”,程队长的“义”无需多言,故事中的每一次别离,都在确证它的可贵。在追凶的故事中,异己力量往往以藏匿的形式存在,主角却往往缺乏强大而持续的力量。那么,在“反派”缺位的情况下,主角与谁进行较量?电影《三大队》没有给程兵预设一名反派,而是给予他四种美好的“如果”。每一次挥别同伴,都是程兵摒弃固有想法的一种选择。马振坤为妻子而回归家庭,廖健想和孩子团圆,徐一舟珍视新的爱情,蔡彬迫于健康,四人退出的原因,原本也可以成为程兵放弃追凶的理由。每当同伴对程兵说出不得不离开的缘由时,其实也说出了程兵本可以选择的另一种生活。在别离中,程兵那份朴素的“义”被反复验证。

  四位同伴挥别过往,向新的生活走去,而程兵,奔赴放不下的心结,割舍不去的遗憾,直至鬓发斑白,衣衫褴褛。就在身形日渐佝偻时,程兵离昔日“程队长”越来越近,对信念的执着让“脱冕”英雄找回属于自己的荣光。

  “哀而不伤”:脱离歌颂和苦情的书写

  这个孤身追凶的故事,始终弥漫着“悲剧”的审美意味。审美范畴中的“悲剧”不在于结局圆满与否,而是源于其冲突带来的审美意味。尼采用“形而上的慰藉”来阐释悲剧的审美意义,其落点不在于毁灭,而在于悲剧令人感受到“生命仍是坚不可摧且充满欢乐的”。程兵因过失,承受了本不应遭受的厄运,从而付出了沉重代价,引人惋惜。

  程兵的命运转折令人唏嘘,《三大队》用克制的态度将他的故事打磨出现实主义质感,既没有歌颂他的不凡,也没有渲染苦难。追凶的历程本可以选择商业化的叙事风格,用类型化的技法雕琢惊心动魄的追凶经过、人物身份转变带来的种种落差,也可以把苦难描绘得更加细致。但《三大队》选择了平和的表达,释放原故事原本就具有粗粝而切实的力量。电影的力量不是来自歌颂与苦情,而是来自沉甸甸的现实。如尼采的生命哲学所说,“斗争、痛苦、万象的毁灭”恒定存在。程兵也是有挣扎、有彷徨的平凡人,只是,他以平凡人的身份,与“不可能”抗争。利刃在时间的消磨中生锈,但它依然是利刃。

  原型故事的冲击力,在于让人们看到现实中的平凡人执着地完成了一件难以完成的事。《三大队》将程兵设置于现实情境,用生活的质感还原故事的冲击力。电影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场景美术均营造出生活化的质感,夜市的烧烤摊、半旧的衣服、春节时的水饺,生活的横截面在电影中流动,让人物熟悉得像身边的朋友,继而建立起故事与观众的联结。

  只是,电影《三大队》讲出了程兵的故事,却忽略了对其精神世界的追问。追凶的这些年里,是什么支撑着他的行动?当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原著在程兵的心路历程方面留下空白,电影却未能填补这份空白。故事没有留出描绘心灵图景的笔墨,也没有找到支撑人物精神世界的核心意象,聚焦于形而下的讲述,忽视了对形而上的探求。在经典作品中,留有余味的往往是那些触动心灵的意象,如《小城之春》的断井颓垣,《了不起的盖茨比》彼岸闪烁的绿光,《乡愁》薄雾中的身影,故事之外的意蕴常常比故事本身更为深邃动人。

  总而言之,电影《三大队》用平实的笔触保留了原型故事中真切而闪耀的动人力量。程兵用朴素的“义”寻回了属于“三大队”的荣耀,完成了属于“程队长”的担当,为“三大队”的使命画上粗涩而锃亮的句号。(彭小纯)

  

  电影《三大队》:“脱冕”英雄的复归之旅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