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纪录片《中国》:诗意影像再现文化旨趣,中式审美回溯文明气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纪录片《中国》:诗意影像再现文化旨趣,中式审美回溯文明气脉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1-25 11:32

  作者:岳宗胜

  日前,人文纪录片《中国》迎来第三季收官。回看全三季的纪录片,该系列以共同的审美追求和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核,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人从混沌走向文明,从神话传说走向历史现实的伟大历程。该系列纪录片借助灵动写意的影像,打造了极具中国特色气韵的审美范式,带领观众在诗意的影像世界中回溯悠长的历史文脉和生命之趣,讲述了一个共通的主题:何以中国?

  博观而约取,呈现中国的古往今来和文明根系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通过三季34集的体量,不断挖掘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对今日中国产生深远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将浩浩荡荡的中国历史浓缩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里;又通过故事与故事之间的紧密衔接,梳理出中国自古以来的重大革新、思想流变和文化变迁。纪录片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故事和历史再现,诠释出鲜活、生动的中华文明史,在写意的历史中重获文化自信与审美愉悦。

  2020年,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在湖南卫视播出,凭借着对中国历史解读的新视角和别具一格的影像美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中国》第一季带着“何以中国”的历史叩问,将性格鲜活与个性飞扬的先贤群像组成人物故事图谱,呈现从春秋战国到大唐盛世的历史画卷,展现国家制度的奠基历程。2022年,《中国》第二季如约而至,坚持“用影像著史”的创作理念,从盛唐出发延续至辛亥革命,以写实兼写意的双重方式描摹出一个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与事件,不再局限于政治、哲学,而是将触角延伸到艺术、经济、社科等维度,深化了对叙事的完整表达和史学观念的系统提炼。作为系列的终章,《中国》第三季用影像追溯遥远的文明之源,从盘古开天辟地的历史传说,到三皇五帝的历史功绩,再穿过甲骨问天下的迷茫,最终指向周朝的礼乐盛世。《中国》第三季直接将视角拉升,开启了国人对于天地由来的探索,凝望中国人共同的出发之地。

  通过三季的文化铺陈和内容建构,纪录片《中国》以博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开启了文化寻根之旅,实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荧屏再现,生动地揭示了中华历史辉煌灿烂的秘密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

  技术赋能,探索中式美学的表达方式

  与前两季一样,《中国》第三季同样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观众在“又美又潮”的中国神话故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绚烂与辉煌。对观众来说,《中国》第三季的“画风”明显区别于前两季,采用了贴近故事情景的动画形式来呈现上古时期的蒙昧、神秘,解决了纪录片无法实拍的困境,让《中国》第三季实现了创新表达。

  作为《中国》系列的收官之作,第三季创造性地采用了“绘画+CG”的全新影像呈现手法,充分释放视听语言的多元性和创造力。在第三季创作之初,导演李东坤就意识到,情境再现已经不太适合第三季要表现的内容,如何创新呈现形式成为摆在导演案头的工作。最终,跳出依靠实体置景和化妆造型为依托的创作思维,与183位优秀的青年画家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出极具特色的第三季。为了创造符合神话想象、中国气质与影像美学的作品,青年画家们大胆尝试喷釉技术,用较为创新的绘画方式绘制了1000多张原画。后期通过二维、三维、实拍等方式,让画作动起来,将画作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情绪和意境动态化,赋予古老传说中人物和事件灵动的表现力。如在第三季《五帝》一集中,在呈现“进殿受命”一幕时,采用“绘画+动效技术”的方式,用纯中国画作品来呈现上古神话与远古时代,增加了纪录片艺术感染力的深度与广度,也实现了绘画与视频跨界融合的“技术邂逅”。

  如梦似幻,彰显文化诗意与美学意境

  系列纪录片《中国》用影像带领观众实现了一次时光之旅,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将古今变迁娓娓道来,将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进一步散发,实现了探知中国人来路和中华文明本源的文化认知。正如导演李东坤所说,“希望可以通过对人物自我和生活画面的渲染,激发想象力和参与感。”所以,纪录片在“假定性美学”表达的基础上融入写实性,创造出独属于纪录片《中国》的影像美学。

  《中国》凭借丰富严谨的文本叙事、诗意隽永的影像表达和气象万千的美学意蕴赋予了历史人物与事件灵动的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艺术审美的享受,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中国》摒弃了同期采访、文物资料简单呈现的方式,利用人物扮演实现历史的“复现”,又通过散文诗般的画外音勾连起岁月长河中的历史事件,形成一种高度凝练和生动有趣的情景再现,赋予了影像文化性和哲学性的想象空间。如第一季的开篇,以孔子与老子的对谈揭开历史故事的序章,整个场景在夕阳、微风、树林、远山等元素的笼罩下,浸润着淡淡的诗意风格,散发着细细的光辉,将中国文明史上两位大家的交谈场景清晰再现,观众也沉浸在一场富有中国传统写意美学的历史遐想中。到了第二季,在“情景再现”的基础上升级为“情境再现”,以“意境论”带给观众对历史怀想的空间,又通过精致的画面语言、宽画幅以及超慢速镜头呈现历史中的人物瞬间,呈现出独特的中式美学风格。如踏空而来的李白、半梦半醒中穿梭的宋徽宗、舞台后台不修边幅的关汉卿、踽踽独行的孟轲等,特定的场景设计赋予了纪录片超脱本体的想象力,充盈着诗意和诗性,构筑了历史文脉中文化想象的情感谱系,具有强烈的中式美学风格。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用影像再现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根脉,用亘古不息的生命力传递中华文化的周流恒转。《中国》是一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扛鼎之作、创新之作、成功之作,它把中国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让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审美,打造了一场中华文明的溯源之旅。

  (作者岳宗胜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助理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视听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项目编号22ZDA083阶段性成果

 

  纪录片《中国》:诗意影像再现文化旨趣,中式审美回溯文明气脉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