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出《繁花》,一着妙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一出《繁花》,一着妙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1-30 13:35

  作者:刘巽达

  2024年的开始,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那就是王家卫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繁花》的热映。一部剧发酵成一个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久违的喜讯。因了这部剧,人烟稀落的黄河路重新绽放商业光彩,被视为“至真园原型”的酒店顾客爆满,和平饭店1.68万元一晚的“繁花同款套房”突然变得抢手,可定制“胡歌同款西服”的宁波裁缝店电话被打爆,排骨年糕、“宝总泡饭”等剧中美食的订单量暴涨,小说《繁花》和舞台剧《繁花》也变得炙手可热……

一出《繁花》,一着妙棋

  繁花的出圈不再囿于剧情、演员、摄影等艺术层面的讨论,而是辐射出了极大的边际效应。如果说金宇澄的原作中“不响”是它的金字招牌,那么王家卫的电视剧恰恰相反,“响亮”成了它的特征——闪亮的镜头一炮打响了“卖相十足的上海门面”,让上海重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展示出其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

  《繁花》有它真实的一面,也有“不真实”的一面。就真实而言,该剧在拍摄基地复制了一条进贤路,不仅门牌、电线等细节不放过,连涮羊肉的腾腾蒸汽与13路电车的所经线路,都尽量做到了逼真还原,让老上海怀旧情结大发作。剧中的“不真实”也可谓随处可见,黄河路上纸醉金迷的夸张霓虹,人物穿着高档洋气的服饰,某些角色展现的时代特征等,如果非要机械地对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就容易引发差评连连。然而艺术创作的衡量标准并不是以“像不像”为最高原则的,有时候适当“陌生化”可能更接近艺术真谛。

  王家卫镜头里的上海,是不求太写实的90上海,是王家卫创造的一个新上海,但这并不妨碍上海人和许多非上海人与之共情共鸣,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上海。作为一个五岁移居香港的“上海人”,王家卫借由一部《繁花》一箭双雕,怀旧了上海,致敬了香港。宝总的造型、爷叔的风范、和平饭店的场景,恍若时光倒流来到了民国时期,而民国上海的风韵是上海好看的底色,或许也是香港的底色。让上海的商业文明接续这种底色,或是未来经济大盘中的一着妙棋。

  而就艺术层面而言,《繁花》以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影像美学,给电视剧艺术作出了新贡献。诚如影评家所言,这是王家卫对电影艺术的一次成功延伸与创新发展,无意间实现了电视剧影像的革命性提升,对提升电视剧品质和观众的审美品位大有裨益。必要的“形似”虽然重要,而抓住本质的“神似”才更重要,如果拍不出魔都上海的神韵,仅仅满足于一地鸡毛的细节还原,观众还能被这样深深吸引吗?

  《繁花》的另一大贡献是对沪语方言的有效推广。小说《繁花》是用沪语思维写作的,方言特色是其绕不过的成就,作者尽可能地将沪语改造得晓畅明白。沪语版电视剧《繁花》拥有更大的优势,字幕是沪语,人物说的却是极其地道的方言,那种饱含地域特色的神韵,只有通过极接地气的表达,才能直击人心。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曾说:“如用乙种语言去翻译甲种语言,则地域神味完全错乱,语言的功能,就至少也损失了十分之三四了。”这就是为何沪语版比普通话版更具神韵的原因所在。方言是“地域神味”的定海神针,近年来沪语电影《爱情神话》、话剧《繁花》《雷雨》《长恨歌》等,大都因此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和观众评价,可见其伟力所在。

  当人们在沪语版《繁花》中获得了莫大的审美乐趣,当人们开始循着“繁花元素”在上海街头寻寻觅觅,当人们对魔都的未来变得更有信心……这一切,均是拜《繁花》所赐。当然人们可以继续用文艺批评的利剑去指摘它的某些不足,但毋庸讳言的是,《繁花》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奉献是无可限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繁花》的最大受益者是上海。(刘巽达)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