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蕾
2月3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同心向未来——2024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播出,在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盛典以“同心向未来”为主题,分为序幕“同赞·时代新篇”和“同梦·不负韶华”“同望·源远流长”“同兴·东方春潮”“同创·筑梦未来”“同心·和兴天下”五个篇章,用艺术与技术的互彰与融合,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展现出网络视听的创新活力。
上九天揽月,到深海探险,仰观宇宙深处,探索世界前沿……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很多以往无法想象的事情如今都成为了现实。这一辉煌历程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也催生出网络视听盛典中一系列科技题材或者富含科技元素的作品。2000多年前,屈原用《天问》叩问苍穹,向宇宙求问真理之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致敬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的航天主题音乐创演秀《有种浪漫叫中国航天》,让千年前的屈原与现代的航天员隔空对话,真人情景演绎中华民族对未知宇宙的不懈探索,为中国建设科技强国历程留下了生动注脚。科技题材创作的生动表达和深刻主题如同火种,点燃了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了舆论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在互联网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科技文化互动空间。
盛典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硬核科技的努力追求,也聚焦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的温馨瞬间。开小饭店的夫妻、驻外记者和航天工程师这些忙碌在不同岗位、无法经常在家陪伴年幼儿女的父母,想给孩子讲个故事,陪伴他们进入梦乡。情景剧《用AI陪伴》就实现了这一诉求——通过AI换声将声音嵌入故事库,让孩子随时可以听到爸爸妈妈讲述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科学知识,展示AI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多可能性。
科技感并非科技题材创作的专属。盛典创作者在其他节目的编排和舞美技术上也融入了科技元素,不断刷新着观众的审美体验。文学大家苏轼的故事已经被很多文艺作品演绎过,要想做出新意,单从艺术层面实现突破很难。创意秀《苏轼圈》另辟蹊径,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训练,深度还原历史上的苏轼形象,创造出可互动的AI数字人。“他”不仅参与了剧本创作,独立撰写剧本大纲以及苏轼一角的台词,还登上大屏,与主持人和观众对话互动,再现宋时文人的潇洒豁达。还有情景音乐剧《别岁雅集》运用多元复合的视听手法,将节目打造成一场宋代文人墨客过年期间的新春雅集,以声、光、影重现名画《西园雅集图》的真实情景,以点茶、插花、焚香等雅事展现中国传统生活美学,以新技术传达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隽永情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换上硬科技的新装,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软表达”,变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带着时代的律动感。
当科技在叩门,网络视听还以向上的奋斗激情和向善的人文关怀作出回应。数字人公益秀《藏在星里的秘密》用独特的“超能感知力”进入孤独症群体的世界,引发社会各界对“来自星星的孩子们”的关注,挖掘艺术的治愈能力。数智人雨菲通过视觉演讲《追梦一刻》,让以奥运会游泳冠军张雨霏为原型的数智人站在了泳道前。和参与比赛时的状态不同,这一次“她”追寻的是自己的人生方向。从犹豫呢喃到豁然开朗,再到无比坚定,完成一场从“泳”到“勇”的成长蜕变。这其实就是中华体育健儿不断拼搏追梦的缩影,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的缩影,中华体育精神的缩影。同样是体育题材,歌舞秀《向未来奔跑》运用激光秀、纱幕投影等新技术打造热血沸腾的摇滚现场,回溯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荣耀时刻,重温赛场上的惊喜与感动,用拼搏激情点燃了舞台,也点燃了观众的心。
总之,科技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视听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面貌,既能带来大片般的审美体验,又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放大艺术的细节之美和共鸣效果,助力作品与观众开展更深度的交流。正如业界流传的一句话,当网络视听遇上科技,唯一受限的是你的想象力。2024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用一条从技术到艺术的创新之路,为网络视听行业发展和艺术进步提供了有益启示,指明了发展方向。
(作者系光明日报影视评论版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