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陕北民歌唱出新时代的风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让陕北民歌唱出新时代的风采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2-06 10:59

  作者:王晓平

  自2023年11月13日起,“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在鄂尔多斯成功首演,随后分别在内蒙古、陕西、湖北、江西、山东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个城市举办,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次音乐会不仅演员阵容强大,汇集了老中青三代的艺术力量,而且在策划、宣传、演出、舞台布景、音响制作、艺术构思等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可听性、可视性、思想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充分凸显了新时代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音乐会设计多样新颖,富有时代特色。整场演出分为三大板块:陕北传统民歌、经典红色音乐和陕北新民歌。这种设计,凸显了以地域民歌为主体,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理念。演出曲目丰富多彩,包括《脚夫调》《刮大风》《赶牲灵》《五哥放羊》《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三十里铺》《黄河船夫曲》等,生动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在演出过程中,LED舞台电子背景配合着音乐内容,呈现出相应的自然、风俗和历史场景,将劳动人民的生活故事如同画卷般向观众一一展开,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生动展现出旧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诉求。这些歌曲借景抒情、直抒内心、旋律动听、格调唯美、亲切自然,就像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一样,通透明亮,淳朴热烈。

  音乐会采用多种表演方式,叠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演出集中展示了信天游、道情、秧歌、陕北说书等不同类型的组合编配,并巧妙地运用了多样化的音响色彩。具有地域特色的板胡、唢呐和原声清唱,与秧歌舞蹈和管弦乐交织在一起,既不失民间味道,又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浓郁的情感格调,在突出陕北民歌的典型特征的同时,也展示出民间风情的独特魅力。器乐与秧歌舞蹈《拥军花鼓》的喜庆氛围,深情描绘了特殊年代边区人民的热情与真诚。二重唱《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则重现了峥嵘岁月里军民鱼水的深厚情谊。这些多样化的表现手段,为节目增添了更多的视听元素和音响效果。

  此次音乐会不仅是一场舞台展示,更是一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盛宴。从独唱、竹笛与乐队、原声清唱,到男女声对唱、二重唱、板胡与乐队、呐与乐队,再到秧歌剧、器乐与舞蹈等,每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都在舞台上得到了生动再现。除了视听上直观的刺激,这次音乐会对观众来说,更是一次深刻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洗礼。民间风俗与历史记忆交织、传统艺术与当代意识相融,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

  陕北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歌如何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是当代民族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和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这些问题逐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但无论如何,在探寻艺术规律进行有效保护、传承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需要守正,艺术贵在创新。只有把民族艺术的珍贵基因与当代艺术实践和民众生活紧密结合,民族艺术才能健康发展。这次全国巡演是一次突破,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将陕北文化的时代积淀,通过新的形式,利用新的方式,运用新的创编技法,多重叠加,集中展示,使得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其艺术的直观魅力是其他现代传播媒介所无法替代的。

  从文化层面来看,此次的音乐会不仅局限于对听觉艺术的简单运用和欣赏,而更像是一场新文化空间交融的盛会。舞台艺术在这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每个细节、每个元素都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这种整体性的舞台效果,通过熟悉的旋律、节奏和织体,再现了历史实事和文化记忆,具有文化标识的作用。在精心设计的视觉效果和数字媒介的辅助下,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的无限可能性。历史、现场和时代感在此交汇,激发了听众强烈的参与感。

  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深深扎根于农耕文化之中,活跃于民俗土壤之下。那些熟悉的旋律,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以及真挚的民间故事,总能给予艺术工作者无尽的创作灵感,唤起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作为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陕北民歌不仅仅因其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曲调而备受瞩目,更承载着中国社会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陕北民歌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彰显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其不仅享有盛名,传播广泛,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陕北民歌已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限制,成为中国地域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和文化标识,必将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展现出新的魅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迪。

  (作者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 2024微短剧:新时代呼唤新内涵,新变化折射新要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