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江大河》三部曲: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艺术写照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大江大河》三部曲: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艺术写照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2-08 09:00

  作者:田广

  由孔笙担任总导演和艺术总监,王凯、杨烁、董子健、杨采钰领衔主演的系列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自2018年开播,历经六年精心打磨,终于迎来了完美收官。剧集播出后,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本文主要从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两个角度,深入探讨该系列剧的艺术特点及其成败得失。

《大江大河》三部曲: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艺术写照

  电视剧《大江大河》三部曲,改编自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设定、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写。全剧以宋运辉为中心人物,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和梁思申四人为主要叙事线索,细腻地描绘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奋斗历程,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再现了恢复高考、包产到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乡镇企业的崛起、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再到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与外贸体制改革、医疗与住房制度革新,再到邓小平南巡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香港回归、亚洲金融危机……二十年的风云激荡和历史巨变,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合奏出一曲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的民族奋进交响曲。

  毫无疑问,宋运辉是全剧最重要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出身农村的宋运辉,天资聪颖且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然而家庭成分的限制却使他无法迈入高中校门。即便如此,在为生产队养猪的琐碎日常中,他并没有放弃梦想,始终坚持自学。苦心人天不负,“文革”结束,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经历一番波折,宋运辉终于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他进入金州化工厂,从最底层干起,很快就成为全厂最优秀的技术人才。从技术员到车间主任,再到销售科长和分厂厂长,“累不死的宋运辉”在业务上鹤立鸡群。然而,也因为无法妥协于世俗的圆滑与世故,他遭到了周围人的排挤与打压。忍无可忍之下,他自请调离,加入了东海项目筹备组。在东海化工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创业历程中,宋运辉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心血,为企业的崛起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命运的捉弄再次降临。他再次遭人陷害而被“发配”到了彭阳农药厂。面对农药厂即将被关停的困境,他带领全厂职工迎难而上,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竹胺技术,让彭阳农药厂起死回生。当东海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与外商的合作出现问题时,宋运辉再次临危受命,重回东海掌舵,带领东海集团劈波斩浪,在困境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宋运辉的成长之路,既像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的修炼进阶,又像电子游戏中勇者的打怪升级,不断遭遇逆境,不断面临挑战,可他却从未退缩半步,总是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知难而进,奋力拼搏,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在经历了一次次“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后,他总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天地。他胸怀家国、正直无私、坚韧执着,始终坚守初心,将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他更是毫不妥协,展现出坚定的立场和无私的品质。尽管事业和家庭屡遭挫折,但宋运辉却从未被打倒。每一次的磨砺都让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韧,如同磐石般屹立。

  有人说,宋运辉这个人物过于理想化,显得不够真实。但笔者认为,正因为宋运辉的形象被塑造得如此完美,他才得以成为我国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一个典型形象。艺术形象当然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但更应该是对人类情感和理想的反映,它不单具有认识价值,更具有无可比拟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宋运辉身上所凝聚的优秀品质,正是那个时代改革先行者们的精神缩影。他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代表了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乃至一个民族的坚韧品格。他的形象,承载了人们无数的美好愿景,为我们传递着前行的勇气与力量。这样的艺术形象,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

  如果说宋运辉是国有企业的代表,那么雷东宝、杨巡和梁思申就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代表。雷东宝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带领小雷家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创办村办企业,让全体村民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好日子。然而,随着雷霆集团资产和业务规模的日益扩大,雷东宝自身的局限性和性格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他的骄傲自大、盲目扩张、独断专行以及拒谏饰非,最终导致了悲剧结局。他先是因行贿身陷囹圄,而后在雷霆集团濒危和村民“造反”的双重打击下,最终中风瘫痪,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雷东宝的命运一方面让人同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集体,照理不该落得如此下场,但另一方面,他的遭遇也引发了我们对于领导者素质、企业管理以及社会发展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杨巡的奋斗历程则展现了民营经济的顽强生命力。他小小年纪便辍学卖起了馒头,从微不足道的个体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颇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他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冷暖炎凉,但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成功。杨巡的故事不仅令人振奋,更让我们看到了民营经济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梁思申,这位长期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年轻女性,深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她作为美方企业代表与东海谈判和合作的过程中,在恩师宋运辉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的感召下,经历了深刻的转变,不仅收获了甜蜜美好的爱情,还接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该系列剧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且有深度的人物形象,这既归功于原著作者、编剧和导演的扎实功底和精妙构思,也与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息息相关。然而,剧中角色的塑造并非都尽如人意。我们注意到,由于个别主要演员的能力水平所限,一些人物未能如愿呈现在观众面前,反观许多次要角色在演员的精彩演绎下而格外生动鲜活。统观全剧,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还有童瑶饰演的宋运萍、周放饰演的程开颜、赵达饰演的寻建祥、杨立新饰演的水书记、冯晖饰演的程厂长、宋家腾饰演的四宝、王永泉饰演的老书记、刘丹饰演的曹自立、许亚军饰演的梁道林、刘伟饰演的姚宝林等,这些小人物所表现的独特的魅力为剧情增色不少。

  《大江大河》三部曲采用了多线并进且相互交织的网状叙事结构,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二十年间,中国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首部曲中,以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三位主角的故事为主线,而随着后续两部作品的展开,梁思申这一角色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情节线索。从情节编织来看,前两部以宋运辉为中心,勾连起雷东宝和杨巡两条线(第二部再加上梁思申这条线),无论空间环境、人物关系还是情节安排,都相对整饬、紧密、连贯和顺畅。虽然是三条线(第二部为四条线)交替演进,但并不让人觉得杂乱和脱节,反而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然而,进入第三部后,作品在情节处理上略显失衡。前半部用大量笔墨描写宋运辉在彭阳农药厂的经历,其他三条线则相对显得薄弱和平淡;到了后半部分,重点又转向雷东宝和杨巡的事业与感情纠葛,而宋运辉的戏份则几乎仅限于与梁思申的恋情。对于他如何引领东海集团与国际化工巨擘展开竞争与博弈这一重要情节,却仅以寥寥数笔匆匆带过。从情节设置和安排所达成的艺术效果来看,第一部最佳,第二部次之,而第三部则在情节处理上显得相对薄弱。

  在戏剧影视艺术领域,有一条影响深远的创作原则——“三一律”。这一法则强调作品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上的高度统一,以达到整体效果的集中与和谐。尽管这一传统在近一个多世纪内不断遭到质疑和挑战,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的一点是,它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若将“三一律”视为不可逾越的教条,无疑会限制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然而,若完全忽视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规律,则也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笔者看来,《大江大河》三部曲若能始终围绕宋运辉这一核心人物来构建情节、设计人物关系,确保主线清晰、辅线相得益彰,并在叙事空间上保持相对集中,便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第一部之所以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就是因为宋运辉的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虽然是三线叙事,但主要人物和事件都紧密围绕宋运辉展开,因而整体结构显得紧凑有序。第三部之所以给人以较大的落差感,正是因为全剧中心人物宋运辉在后半部几乎“隐身”,而一些与主题关联度不高的情节却占去了不少篇幅,不仅冲淡了剧情主线,更使作品失去了灵魂与核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该系列剧对某些人物命运的安排、对某些情节的设置是值得商榷的。其中,人物方面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宋运萍的悲剧结局。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其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死亡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无缘无故的,它必须是有因果链条的,而且这种死必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宋运萍的死亡却完全是一个意外,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个如此美丽、聪慧、勤劳、善良,像天使一样美好的生命,就这样莫名逝去了!如果非要为这一安排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许可以认为这是为了锤炼雷东宝的性格,促使其进一步成长。但纵观全局,这一目的并未如愿实现。因此,可以说宋运萍的死不仅违背了人情事理,更显得毫无价值和意义,无怪乎很多观众要为此而意难平了。另外,宋运辉的铁杆兄弟寻建祥,这个在第一部贡献了令人惊艳的精彩戏码的重要人物,在第二部中变得平平无奇,到第三部则彻底沦为“吃瓜群众”了,这种转变显然不符合人物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至于情节设置方面的问题,这里仅举一例:雷东宝养“小三”生下孩子后,又设计将“小三”赶走,把孩子交给妻子韦春红抚养,这样的“狗血”剧情也许不无现实原型,但放在艺术作品中就未免有些“毁三观”了。

  虽然存在一些瑕疵,但无可否认,《大江大河》三部曲依旧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电视剧作品。它融合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全景式地展现了上世纪末二十年间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成功塑造了众多性格丰满、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生动反映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变革时代蓬勃的生机、开放的胸襟和进取的精神,也激励着今天的人们不负韶华,不负家国,在新时代的大江大河中逐梦前行!

  (作者系兰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