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思明
春节,亦称大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个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古今文人也不会赋闲。回顾旧岁,瞻望来年,叙谈人生,抒怀理想,讴歌团圆,喜迎新春,成就了他们笔下脍炙人口的隽永诗篇。其中,流传得最广、最久的诗作,莫过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时代在变,人们过春节的方式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过春节,过的是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一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道出了无数奔波在外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歌中唱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原来我想衣锦把乡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飘来荡去了又一年/甜酸苦辣咸/什么情况都碰过了/心也有些变。正如《人民日报》发文说:春节临近,背上行囊,踏上归途,奔赴团圆,久别重逢的欢喜,让所有的奔波与辛劳都变得值得,这就是回家的意义。
中国人过年,最重要也最朴实的愿望,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春节的团圆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家人济济一堂,围炉而坐,吃团圆饭,象征着家庭和睦、齐心协力。团圆饭本身,也隐喻着一个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情愫。通过共同进餐,老一代感受到关爱子女的心血没有白费,年轻人则有机会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团圆饭不仅是一次舌尖上的美好体验,也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家人们从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这对他们来年重启的工作与生活,都弥足珍贵。
从文化传承的历史来看,春节团圆饭已延续了几千年,堪谓炎黄子孙合家团聚、共度新春的传统民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将深厚传统文化和情感价值有效融合的载体。与此同时,团圆饭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分离许久的家庭成员有机会交谈近况,交流感情,互相祝福,展望未来事业发展,加深彼此的理解和尊重。总之,春节团圆饭不仅是家庭成员团聚和共享欢乐的时刻,也是传递家庭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活泼庄重的仪式。它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睦、家人的精神满足以及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举盏谈笑辞旧岁,人间至味是团圆。
团圆饭之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一场精神意义上的文化“团圆饭”,是全景式展现国家和社会变化的“满汉全席”。春晚既有对国富民安、国计民生等大事的关注,又有对家庭矛盾、养老婚恋等柴米油盐等“小事”的反映;既表现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幸福和愉悦,也有对戍守边疆的战士、坚守岗位的普通职工,以及边远地区群众的新春祝福;既照顾中老年观众的文化趣味,又不忘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这场带有全民狂欢色彩的文化舞台,呈现了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文化景观,将高雅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汇,是异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综合呈现。当然,也有人家选择围炉夜话,大家打牌下棋、谈天说地,或者走出户外,燃放鞭炮,逛逛夜景,以轻松平和的方式,度过一年一度的除夕。
除夕守岁之后,从初一到十五,访亲友、拜大年、逛庙会、舞龙狮、踩高跷等极具传统民俗色彩的庆祝活动次第展开,纷至沓来。这些活动同样是围绕“合家团圆”这一主题展开,是超越“小家”臻达“大家”的团圆,是与亲友、乡亲、邻里、同胞的团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里的又一个重要的日子。元宵节这一天,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是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寓意着民族团结的理想意境。
中国拥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之所以能百折不挠、战胜苦难,踏平无数艰难坎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团结、踔厉奋进。可以说,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前提、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踔厉奋进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华夏儿女心相连、同携手,共祝祖国繁荣昌盛,在此意义上,阖家团圆度新春,又有了非同寻常的意味。
(作者周思明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