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尹德锦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由11位舞者演绎的原创舞蹈《锦鲤》惊艳亮相。演员通过威亚弹簧绳模拟锦鲤在水中自在地游弋,以灵动的舞姿展示了一幅水中画卷,带来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这是一次极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写意表达。那么,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有着怎样的创意和巧思?别具匠心的舞台设计又想向观众传达怎样的情感和体验?唯美曼妙的舞姿背后,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曲终舞停”之时,只觉“欲说还休”。让我们带着疑问,再次深入神秘的水底世界,在“锦鲤”的舞蹈中,感受梦想与生命的绽放。
裙摆:恍若游弋的既视感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唯美、婀娜、写意、曼妙这些词汇在除夕之夜伴随着11尾“锦鲤”游到了无数观众的心里。当我们观察水中的锦鲤,一定无法忽视其色彩鲜艳而不失灵动的尾鳍。舞台上的舞者给人最直观的“游弋感”,便是身着一袭由白渐红的衣裙。这个长达2米蜿蜒于庭的裙摆,不仅将舞者的身体塑造出惟妙惟肖的“锦鲤”形象,还配合舞者的肢体变化,将动作进一步延展开来,产生视觉涟漪,勾勒出锦鲤“灵性相通”的意味。舞台上11位纤细灵活的少女,在盈盈波光中,幻作水中嬉戏的锦鲤,有着鱼的灵性也有少女的鲜活。舞蹈以“通感”的形式,让舞者与服装联动起来,描绘出鱼和水之间本能的亲近。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羽衣霓裳舞。”演出服装面料是烘托整个作品质感的重要方面。领舞华宵一表示,为了让衣裙有最好的滞空效果,剧组选用了最轻薄的真丝面料。为什么是真丝,而不是其他面料?一方面,丝绸与生俱来的温润色泽与灵动优雅,可以展现出舞台所需要的飘逸与轻盈。另一方面,人体与丝绸的接触,正如鱼和水的交融磨合,形象地模拟出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的身影。
此外,节目还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套以“尾鳍”动态为主线的艺术表达形式。舞姿的发力点主要集中在腰部以下,演员通过腿部的踢蹬、奔挪、盘移,让裙摆展现出如尾鳍一般的摇曳姿态,让人产生一种宛若游龙的既视感,从而激荡起人们心底柔软而纯真的意趣。
威亚:如鱼得水般灵动
在传统的威亚舞蹈表演中,舞者被动吊起,依靠威亚实现直线升降和平行位移,人与威亚互不作用。《锦鲤》的主创在威亚上增加了弹簧绳,设定出一套全新的装置舞蹈体系。
如何重新编码《锦鲤》的舞蹈语言,主要展示的是威亚+弹簧绳装置所产生的戏剧性和表演性力量。演员与装置的关系既是二者在力量上的配合,也是身份上的熟知和认同。用领舞华宵一的话说,“落地发力的时机错过0.01秒,我蹬地就借不住力量,身体就被威亚带走了。所以我要跟它抢时机,每一次发力都要非常精准,要时时刻刻与绳索保持沟通和对话。”
实际上,11根威亚精准牵手“锦鲤”共舞的背后,是大量的数据精确运算的结果。电脑控制着威亚的运动轨迹,每一次起落都会产生上百个数据,根据演员的位置、速度、旋转、滞空时间形成相应坐标。在表演过程中,威亚携手舞者变化运动,由人的身体属性和装置的外力共同驱动,形成链条传动,齿轮咬合。二者的相互运作、变化构成转折、意外、惊奇而起伏跌宕。这一波三折的视觉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表演,不同于任何一种刻意的模仿,它传递出表演的技巧之妙和形式之美。
锦鲤:鱼跃龙门的意蕴
鱼跃龙门的意象充满着人类的浪漫遐想,也包含着古人赋予的美好祝福。舞蹈借锦鲤这一典型中华传统文化意象,以情画景、以景化境、以境写意,展现出年年有鱼、吉庆有余的文化内涵。
舞蹈伊始,10位身着白红渐变衣裙的舞者,腿部连同延长的裙摆铺掩在地,腰部以上悬置在地平之上,给人一种持恒悬浮的临界感。此时,演员足底与舞台地屏上浮现的水波粒子产生互动,水波纹跟随演员的触地动作进行实时交互,产生鱼鳍摆动留下水波纹的效果。威亚装置改变了站立行走的方式,让人可以在纵跃中获得自由。“千里来跃浪,一跳便成霄。”正是这份不羁、灵动打破了人的身体局限性,在表演空间中以鱼的身份存在。鱼儿摆动着尾鳍,游弋在舞台之中。它们时而在池底中窃窃私语,有“鲤鱼来游戏,欲上觅仙踪”之感;时而飞跃腾挪,冲向云霄,展现出“龙门浩浩跃鱼翻,激起千堆碧波纹”的意境。
龙门鱼跃展宏图,威武利势盛光辉。在《大鱼》人声哼鸣响彻之际,节目临近尾声之时,10位演员在舞台上组成了凌空的环状,领舞从圈中跃出,恰好构成一幅鱼跃龙门的壮观画面。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配合,舞蹈《锦鲤》挣脱了既定的文本设计,在变化中呈现水中鱼儿的婀娜灵动,与观众的视觉、听觉和感知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唤起由观演双方共同构建的情感场域,激活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节日情感和记忆。这是《锦鲤》叙事结构的精妙之处。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