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3-18 09:54

  作者:施 展

  阿舍的新作《阿娜河畔》是一部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小说。小说从穿越大漠戈壁的阿娜河铺展开来,聚焦阿娜河的生态变迁与时代变化,以遥远的山河岁月为经,三代拓荒者的人生故事为纬,通过一个边疆农场沧桑变化的故事始末,讲述一代代中国边疆建设者的命运沉浮,由此延伸出一幅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

  作为一位维吾尔族作家,阿舍生长于新疆大地,她的故事亦自此跋涉而出。在她笔端,童年记忆与成长经验,似乎总能为人物、情节与主题提供生动详实的素材,而作者铺陈小说故事同时,也未曾忘怀书写血脉故乡的热忱。如其所言,这片土地“表面的荒芜偏远之下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沉闷单调的日常生活之下萌生着汹涌不息的心灵动荡”。可以说,为了建立起文学同土地、父辈与时代的深层联结,《阿娜河畔》是一次重返历史深处的写作。

  小说从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生活经历开始。明家人生活的茂盛农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犹如屹立大漠的千岁胡杨,以血肉之躯扎根荒凉大地。建设者队伍中,有戎马一生、南北征战的军队战士,有培育农业、勘探水文的技术干事,有支援建设、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些人来自中国大地的天南海北,个性分明,性情迥异,但他们凭一腔热血和憧憬,甘愿来到杳无人迹的大漠边疆,将这片土地视作倾洒青春血泪的热土故乡,立志将荒漠建设为瓜果飘香、大树成荫的绿洲。面对戈壁滩的茫茫天地,农场是所有人安身立命的寄托,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亲如手足、血脉相通的心灵联系。自此,一方农场的前途、数万人的命运与家国天下的发展,缔结了无比深厚的紧密联结。

  在建设农场的过程中,人工渠阿娜河成为个人情感、历史记忆和时代变化的交汇点,为故事及情感提供了进一步情景化、复杂化的可能。小说中,有工作队上万工时的辛劳,有地质队兴建水利的艰辛,有教师们普及教育的困难,有建设戈壁滩小镇的艰难……小说对个体生命与家国民生的深沉关怀,不言而喻。经由对农场子弟生命史的观照,这一代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不再是面容模糊的群体。无论是勤劳踏实的生产连长明双全,还是有情有义的水利专家成秀信,抑或是成熟稳重的水文队长许寅然,这些人物俨然生活在你我之间,无不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来历与冒险,却一同分享着困境、挫折与勇气,正如每个农场家庭一边共享着生活的苦辣酸甜,一边让日子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风沙吹在人们脸上,但什么都阻挡不了人们要欢笑、要活下去的渴望和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茂盛农场和兵团子弟的命运迎来巨大转变。时代浪潮下,三代人在数十年间苦心经营的茂盛农场,面临合并撤销的命运,每一位建设者都难免做出去或留的艰难抉择。如此一来,阿娜河便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还折射出了时代变局中一代代人的精神倒影。

  直面无边无际的大漠戈壁,风沙与磐石成为世情人心的最好参照。苍穹之下,年过半百的明中启依然铭记着当年老师“眼望四野万象,心如明镜磐石”的教诲。作为父辈精神遗产的继承者,他始终对这片土地怀揣着赤子的爱恋和无言的情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急着朝前赶,但是,也总是会有留下来守护一方天地的人。”于是,他决定继续做一块磐石,屹立在父辈曾经拼搏的土地上。

  引人深思的是,《阿娜河畔》中发出最坚定声音的不是建设者,而是以明中启为代表的第一代农场子弟。这些人生活在新中国的红旗下,他们继承了父辈的意志和斗志,将集体的理想付之于个人的修为,并以此叩问生命的深层意义:“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不同,人啊,最后能留下来的能有什么呢?就是身上那些可贵而稀少的品质。”尽管“茂盛农场的人啊,就像流沙一样,被风吹来了,又被吹走了”,但总有人“像磐石一样决定留下来,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某种意义上,取材于童年记忆和家族历史的《阿娜河畔》,可谓是作家阿舍的本命之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故乡之变统摄个人记忆与历史风云的文学作品并不鲜见。从沈从文回眸湘西风情渐次凋零的《长河》,到贾平凹铭刻乡曲不再的《秦腔》,再到朱天心游离台北却怅然若失的《古都》,都表现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及文字之上的努力。然而,阿舍对农场时光的回想、对琐碎生活的观照,以及打捞时光长河中挥之不去的个人记忆,岂止于激活个人与历史的对话尝试?进一步说,《阿娜河畔》真正思考的是:一个时代中,一个个农场因何与数十万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时移势迁,阿舍笔下兵团子弟的人生悲喜,让人想起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伊犁的历史掌故。曾几何时,湖湘子弟不远千里,奔赴边关抗击外敌,一边安营扎寨,一边落地垦殖。玉门关外,春风习习,杨柳依依,壮岁离家三千里,何尝不起故乡之思?但正是一代前人的漂泊辗转,无形中造就了一代后人的灵根自植。在此之上,阿舍进一步将理想主义精神扩大到民族、国家和历史的维度,让文字具备了记载历史、传承记忆的文学意义。她以这片土地上繁复动人的故事,书写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现代化历程、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以及边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一时之间,天地静默,磐石无言,却好比刻骨铭心的千言万语:“所有这些出自茂盛农场的一呼一吸都不会离开他们,都浸透在他们的皮肤里、记忆中和生命深处,那被取走的只不过是一个可以换来换去的名字。”

  故事最后,五十多年后的农家小院,花果丰茂,家人闲坐。明中启转眼到了做祖父的年纪。回顾来时路,前半生的拼搏和奋斗,成为了后半生的坚持与守望。走过漫长人生,历经风霜雨雪。他终于领悟,人生和时代不过交相并行,命运与自然才是灵犀相通:“命运就是时间、风、尘暴和四季,命运没有公平不公平和对错,也没有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命运就是自然本身。”于是,有始有终的寻常陪伴,成为了笑泪交织的深刻告白。此情此景下,又一代人的故事渐次于青春气息中安然落幕。重要的是,这些人的眼眸依然湿润,传递给我们的爱与善良仍有余温。一行行迁徙的征雁归去来兮,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亟待破土。这不仅是命运的自然轮回,而是生命本身的生生不息。

  光阴轮转,世界变迁,小说以汗水、泪水与歌声,谱写了新中国边疆建设者的生命之诗,题赠予“献给我的父辈”,以作为“无法忘却的纪念”。事实上,《阿娜河畔》可观之处,正在于说故事的人没有轻易放弃厚重的历史,也没有对未来许诺以简单的答案。光阴似风沙不止,人心如磐石永固。只要人们的脚步与思考从未停止,大漠戈壁的时代故事就能够继续讲述下去。长风呼啸中,风沙乍起时,《阿娜河畔》围绕一座农场的前世今生,以一代代建设者的身路与心路历程,发展出承载一个时代的小说天地。在一切时光与历史行将消逝之际,让我们在千百处荒漠绿洲之上,在数百万农场子弟身上,听到了千百万记忆的岁月回音。(施展)

 

  《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