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诗之初心:让普通人疗伤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诗之初心:让普通人疗伤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3-21 09:28

  “世界诗歌日”策划“在诗意中迎一场春暖花开”

  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草长莺飞,春风吹醒了万物,写就一首温暖的诗。诗歌里有四季的问候,春夏秋冬雨露霜雪;诗歌里有人生的俗雅,柴米油盐琴棋书画;诗歌里有岁月的年轮,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时,又是一个世界诗歌日。让我们一起亲近生活的浪漫,感受诗歌的温度,共赴一场有关诗歌的盛会,在诗意中迎一场春暖花开。

——编者按

诗之初心:让普通人疗伤

——微纪录片《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观后

  作者:赵勇

  虽然桑原武夫说过:“人到中年之后,开始厌倦文学,或者说变成了文学方面的老油子。”但看完微纪录片《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之后,我还是受到了较大的震动。在此之前,因为《我是范雨素》,我只知道范雨素,却没听说过写诗的王计兵、陈慧、黑桃。当他们四人形成一个组合,各自讲述着自己如何在劳作之余与诗结缘、与诗为伴的故事时,我忽然意识到,诗歌原本是可以普渡众生的,然而,这项功能或许早已被人遗忘。

诗之初心:让普通人疗伤

  于是我想到了《创作家与白日梦》,想到了弗洛伊德在此文中的一个说法——创作家们一再要我们相信:“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是一个诗人,直到最后一个人死去,最后一个诗人才死去。”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诗之慧根,只要时机成熟,它就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然而,实际情况是,成为诗人者往往凤毛麟角。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人远离了诗歌,他们既没有成为诗人,也没有成为读诗的人。

  为什么许多人最终与诗歌形同陌路?这个问题太大,回答起来颇为不易。但我觉得,其中的原因之一或许与下面事实有关:诗歌被请进了艺术殿堂,逐渐变成了“高大上”之物,变成了或者让人卖弄学问或者供人游戏的“玩意儿”。如此一来,不要说普通人只能对它敬而远之,就连一般的文学研究者(只要你不是诗歌界专业人士)仿佛也失去了谈论它的资格。于是,诗歌被少数人垄断,成为辨认高贵身份的符号,成为“炫耀性消费”的标志,成为萨特所谓的怀着无限敬意低声谈论的对象。

  然而,若是回到诗歌发生的源头,很可能它原本只是一件“我手写我口”的事情,如风行水上,自然天成。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像“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杜甫),像“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等等,可以说它们既是诗,也是本色家常语。它们的出现不仅没有降低诗歌的水位,而且还成了“不隔”的典范。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中有诗情,笔下文字便无不是诗。例如,“我的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我和他们相视而笑,我们都是被这个社会屏蔽的人,我们都穿上了用卑微的米粒做的隐身衣。”这是范雨素散文中的句子,但把它当成诗歌来读,一点都不寒碜。与此相反,王计兵写诗,质朴、纯真得又如同散文:“邻居送来的旧沙发/让妻子兴高采烈/她一面手舞足蹈地计划着/给沙发搭配一个恰当的茶几/一面用一本一本的书垫住/一条断掉的沙发腿/我在卫生间,用清水洗了脸/换成一张崭新的笑容走出来/一直以来/我不停地流汗/不停地用体力榨出生命的水分/仍不能让生活变得更纯粹/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爱我的人/快三十年了,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如何在爱人面前热泪盈眶/只能像钟摆一样/让爱在爱里就像时间在时间里/自然而然,滴滴答答”(《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这样的诗篇,修辞立其诚,蕴含着散文之真,却又规避了许多诗歌的虚情假意,凌空蹈虚,能不让人动容乎?

  写到这里,王计兵、陈慧、黑桃、范雨素等人的写作意义似乎已昭然若揭。如果说那些中产阶级写作是吃饱了撑出来的诗,它们散发着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气息,那么,王计兵们的写作则是在为生计奔波中熬出来的诗。这种诗不飘,不隔,不会无病呻吟,不讲“诗到语言为止”,却既有坚实的在地性,也有让人共鸣的亲和性。就像王计兵在纪录片中所言:“如果文学不能产生价值,它是可耻的;文学如果不能帮助别人,也是可耻的,但是最终它会让一个人变得从容。”也就是说,在王计兵那里,他依然相信文学有用;说得宏大些,他或许就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奉者。

  同时,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样的诗歌也贴心贴肺,立竿见影,因为它可以共情,可以疗伤。更重要的是,它触碰到了生命的痛点,社会的盲点,让人意识到诗歌不在高墙大院中的巍峨殿堂,而就在送外卖的电动车上,就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场。

  很可能,这才是诗歌的初心,文学的本源。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诗之初心:让普通人疗伤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世界》:小人物写就的谍战传奇

  • 张慧瑜 陈昱坤:泛娱乐化 走出恶性循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