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3-28 10:19

  作者:诶 塔

  在大银幕上刷短视频是种什么体验?电影《烟火人间》给出了答案。作为首部登录院线的竖屏众创电影,《烟火人间》的素材来自各行各业普通人在大众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海量生活影像。通过把509位视频博主共887段普通生活影像串联起来,经重新汇编、剪辑和音效加工,呈现出当代中国人多姿多彩的人生百态。这是一部先锋的电影,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的长宽比,挑战着每一位观众的审美习惯。

  1948年,法国导演阿斯特吕克提出,摄影机像自来水笔一样,可以让电影作者随心所欲地书写。如今,各视频平台每天上传的短视频数量突破一亿,竖屏短视频已经成为中国人自我书写的重要方式,便携的拍摄与发布将影像权力平等地交还给大众。

  相比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的镜头侵入性更弱、人情味更浓。在田间劳作的杨哥,春种一粒粟,秋天收获了一片金黄,在田间架起手机支架,“这就是哥打下的江山。”纺织厂的女工,在工作百无聊赖的时候会把纺锤放得很有节奏感,将平凡的工作变成了美丽的舞蹈,“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当然,这些片段从被拍摄的那一刻起就有被美化、被修饰的成分,给影片的真实性打了折扣。但不可否认,对未经专业训练的大多普通人来说,拍摄记录实际上源于一种生活的本能,展示了隐晦却深刻、粗粝却鲜活的真实。正如导演所言,“如何让这些‘自我书写’的影像被看见、被整合、被记忆,是纪录片人的另一种使命”。在此意义上,《烟火人间》不是拼贴现成品的波普艺术,也不是用特殊形式完成的传统纪录片,它是一部用最当下也最朴素的媒介形态写就的影像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影片的影像先于概念,所有的素材都是生活的自我呈现。与方志、报告文学、纪录电影等精英书写最大的不同在于:普通人通过这样的形式记录生活,不仅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意义的建构,还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短视频已日益融入我们的生活,逐渐完成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认同的置换,成为新的媒介生态下“家国叙事”的重要窗口、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资源。《烟火人间》以衣、食、住、行、家五条线索,观察生活中的每一块拼图,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如何汇聚成一个个温暖的家庭和一个蓬勃的国度。

  搬砖的小伟,把建筑工地当作舞台,经过一遍遍训练,在工地上完成了可与奥运健儿媲美的单杠动作。长途货运司机辉哥辉嫂夫妇,他们在卡车上吃住,整日与“油耗子”周旋,一路相互扶持,也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高原的公路上。《烟火人间》的叙事性并非极致壮烈,但也正因这份平凡的温暖,使得它所聚焦的困境、情爱、生死有了更加摄人心魄的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艺术之死”“电影之死”。短视频让影视制作的准入门槛不断下降,人工智能也在快速瓦解专业壁垒,这些都对专业领域的创意生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正如《烟火人间》所呈现的那样,电影是足够包容的,学院派的内容生产不应墨守成规,而要拥抱媒介变迁、直面生活琐屑。生活不是等机位、灯光架好之后才上演,苦难或幸福也不会以通告的方式提前告知。在这趟烟火人间中,每个中国人都是自己的主角。竖屏或许不是电影的未来,但9:16的酸甜苦辣、生命坚韧会是我们讲给未来最动听的故事。(作者诶塔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