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翁贺凯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方式,穿越历史时空,沉浸式瞭望古今,探秘简牍中蕴藏着的中华文脉密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促成文明延续,推动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
数千年前,中华先民取材竹木,始作简牍,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写本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目标,《简牍探中华》选择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中的一些典型记载,通过历史实地探访、模拟情景戏剧、专家文化访谈等综合表现形式,将其演绎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故事,选准“小切口”开拓“大视角”,真实生动地还原再现了中华文明史,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让文明得以延续、发光。
助力文化传播,多维度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相比于讲述抽象的大道理,鲜活具体的故事往往更能起到发人深省、以情感人的效果。在这方面,《简牍探中华》亮点纷呈,贡献了诸多看点。
首先,《简牍探中华》讲好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故事。“里耶秦简”篇,从多维度、多视角充分肯定了秦朝扫清六合、结束春秋战国五百多年战乱纷争、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史功绩,对裂土分国、叛乱分离持坚定的贬抑态度。讲清楚了统一才是黎民百姓之福、是中国历史的大势所趋,“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亘古以来的理想。
其次,《简牍探中华》讲好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故事。令史“华”因思念逝去的县令“禄”,从而引发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二人一起吟诵《秦风·无衣》和《楚辞·橘颂》,生动昭示了中华文明的融合发展的趋势。第三集对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演绎,使秦的历史进一步“活起来”,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第四集引领观众走进张家山汉简,一探“汉承秦制”格局下,西汉初年的治国理念和社会生活图景,在文明交融与历史演进的动态过程中,感受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最后,《简牍探中华》讲好中华文明的国家治理故事。如前三集节目虽然是全景式地还原了秦代一个基层小县城的治理史,但是窥一斑以见全豹,“百代皆行秦政法”,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影响极为深远的秦代郡县制是如何有效运作的,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新一集节目则呈现从汉高祖五年到汉文帝初年,南郡江陵县的官吏们依诏令释放奴婢、推进刑法改革、与民休养生息的故事,描绘“文景之治”的盛世开端,探寻汉代制度史乃至中华制度文明。
创新文学表达,在历史叙述中照见当下
作为一档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注重文学表达的细节,让叙事更加立体、鲜活,展现出独特的闪光点。比如,节目中介绍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之一《为吏之道》。第一集借令史“华”之口念出《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指出要做到这一为吏的要义,需遵守“五善”。第二集、第三集再次提及《为吏之道》,“当铭记《为吏之道》,方能为国为民,秉公奉法”,阐释良吏对精洁正直的追求。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简牍探中华》就此精心设计、精准响应,得以在历史叙事中实现古与今的串联。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传统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升华。期待《简牍探中华》后续在对汉简古卷的挖掘、阐释与演绎中,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