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四海文心】三评“过度娱乐化”之三:泛娱乐化 走出恶性循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四海文心】三评“过度娱乐化”之三:泛娱乐化 走出恶性循环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5-08 08:51

  作者:张慧瑜 陈昱坤

  当前,中国影视市场空前活跃,释放出巨大潜力。随着媒介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和产业生产逻辑的变化,文艺影视作品的创作机制、利润结构、传播途径等都被迅速调整,这也导致了两个必然的问题。

  一方面,文艺作品因套路化、模板化和“泛娱乐化”倾向而被质疑“今不如昔”,创作者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创作思路都不思进取,画地为牢。经过长时间探索后,市场筛选出了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生产模式,作品“内涵”“思想性”“原创性”等都不是带来利润或票房增长的最核心变量,因此在资源分配上,给予这些要素的资源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造势”成为了爆款文艺作品的必修课,它们的宣传铺天盖地,借助大数据算法以及各种智能化媒介技术深度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通过广告机制与更下游的周边商品链接捆绑在一起出售;单纯凭借口碑来获得足够的票房变得越来越困难,营销和造势不仅意味着资方对该部作品的重视,也侧面展现了它背靠的投资实力。总而言之,当今文艺作品从生产到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已经越来越难以由观众意志所决定。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当今的“泛娱乐化”作品隔靴搔痒、内容浅显、崇尚娱乐,反而使得它们被大量复制和传播。一部文艺作品事前所必须经过的那种呕心沥血的创作沉淀过程被架空,文艺作品实质性地被抽离了它最重要的社会价值。流水线化的文艺娱乐内容生产,只需搭建一个简易的展示平台,将高流量曝光度的人物、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各种文化符号和商品符号堆砌在一起,再凭借资源的天然优势就可以产出批量的内容。这种逻辑发展到极端,文艺作品就完全被剥离了它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成为承载商品符号、娱乐至死的空壳,赤裸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同时也丧失了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底线,展现出与消费社会一致的景观。一体两面地看,当文艺作品被观众视为纯粹的文化廉价消耗品,当它变得离人民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远,也必然会摧毁现在大批文艺从业者最渴望的商品价值。

  与此同时,文艺作品的审查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部分人将其简单理解为符合或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涉及或不涉及政治现实,暴力色情尺度大或不大,是失之狭隘的。创作的无逻辑、价值观的混乱,只会造成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的中空。对文艺市场管理的强化,正是国家试图填补这个裂隙所作的努力。文艺创作管理部门要与国家宣传部门形成有效联动,在文艺创作中凸显真正的社会主义美学,尤其是产出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广泛讨论、能够创造和传播社会价值的作品,从战略传播的角度来统筹创作的全流程,使文化审查部门和国家宣传部门深度参与作品的生产和宣发之中。只有将文艺影视作品纳入国家传播工程的系统里面,充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联系,提出一系列创作的宏观原则、方法,并给予更广阔的传播渠道,文艺作品的生产、审查、发行与传播各环节就有极大可能获得更紧密的连接与更密切的合作。

  泛娱乐化本身是一种恶性循环,但从文艺创作的根源来说,文艺影视从业者在今天都内化了一种潜意识自觉,他们知道“什么可以说/不能说”“什么能赚钱/不赚钱”,甚至以自己有这种认知为荣。可是当这种思维成为创作者们思考的前提,迎来的就是文艺创作和资本市场的“双向奔赴”以及创作的去技能化。中国有大量的文艺影视从业者,完全不缺能够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平作品的人物,近几年爆火的国产网剧已经证明了这一事实。关键是,当他们将艺术院校视为该职业向上爬升的唯一通道,将行业内的潜规则视为生存的唯一法则,将市场和资方、观众对他们的主观审美视为塑造自身创作的唯一标准,那么给予他们的成长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狭窄,影视创作、文学与新闻传播、传媒产业等等学科的教条化与内卷化,使得他们的现实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成长模式和个人选择也越来越单一。要突破这种困境,除了可以得到社会更多领域岗位适配性的允诺外,也应该主张去精英化、去区隔化、去圈层化的群众文艺实践以及更加丰富的文艺创作形式。

  如何逆转文艺不接地气、过度娱乐、缺乏内涵的问题?这固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工程,但我们可以从微观做起,从教材理论、创作原则与方法、专业对口的容量等方面做起。如果我们真正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不让从业者固定化地将名与利作为他们个人价值的单一实现路径,不再背负沉重的“创作成本”与社会压力,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也许能走出一条更加开放、自由且更有思想与传播价值的发展道路。

  (作者张慧瑜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作者陈昱坤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光明网出品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相关阅读【四海文心】三评“过度娱乐化”之三:泛娱乐化 走出恶性循环

  【四海文心】三评“过度娱乐化”之一:影视创作 怎能一“娱”概之

  【四海文心】三评“过度娱乐化”之二:影视生产 切忌“利”字当头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