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欢乐颂》系列剧看大热IP悄然褪色的原因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从《欢乐颂》系列剧看大热IP悄然褪色的原因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5-20 16:52

  作者:刘 青

  2016年,都市女性群像剧《欢乐颂》掀起收视狂潮,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次年,《欢乐颂2》原班人马回归,但相较于第一部已然逊色不少。沉寂五年后,《欢乐颂》系列重启,沿用既往IP,以新人物、新故事接续讲述“都市新五美”的人生际遇。目前该系列剧已制播五部,大热IP固然带来众多流量关注,然而后续作品未能呈现崭新特质与高光亮点,反而因珠玉在前而让大热IP悄然褪色。

  《欢乐颂》上映于2016年,彼时北上广等大城市是众多年轻人追梦奋斗的首选之地。该剧以上海为坐标,展现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年轻女孩在都市打拼的人生经历,贴合当时情状,引发观众共鸣。剧中五美相识、相知的过程亦像极了校园友谊的发展进程,再搭配孤身在外打拼的艰辛不易,更让这份抱团取暖的邻里真情显得珍贵又温暖。该剧将爱情、友情和个人成长熔于一炉,这样的叙事方法并不新鲜,但贵在剧情紧贴时代,又抓住了当下痛点,再加之鲜明的人物形象,故而瞬时击中了观众的内心。

  阔别六年之后,《欢乐颂3》上映,继续讲述大都市年轻女性的奋斗故事。然而时过境迁,一线城市不再是年轻人就业的不二首选,年轻人的择业观已发生变化。现实已悄然改变,故事却还停留在六年前,这就是“欢乐颂”系列第三到五部难以和观众同频共振的根结所在。另外,新五美相识、相知的过程以及彼此情谊的牵连等情节与《欢乐颂1》有着太多类似之处,可谓“宛宛类卿”又不及卿。缺乏新鲜的亮点来刺激观众的审美,自然容易陷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欢乐颂1》能够迅速出圈的一大亮点是鲜明的人物塑造。五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在22楼这个小小舞台上,因为差异产生的矛盾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这里,矛盾并不是简单的剧情催化剂,它更像一个万花筒,透过它折射出人物的不同侧面。观众从中看到了众生,也看到了自己。《欢乐颂》三、四、五季虽然打造了“新五美”的形象,但本质却并不“新”,每一个人仿佛都是将第一部中的人物特点重新进行了整合,让观众似曾相识但又似是而非。有前两部出圈效应在前,后来的几部也许是为了让观众更快接纳新人物、新故事,所以在人物塑造上利用了迁移效应,却忘了“东施效颦”的客观事实——与其模仿他人,不如做好自己。只有抓住《欢乐颂》剧集的核心本质,紧跟新时代,塑造出让观众记住、有特点的新人物才是令IP持续升温的关键所在。

  《欢乐颂》系列剧始终关注女性困境,彰显女性的自信自强,具有极为正面的导向作用。为了凸显人物的困境,新剧集为每一个人物都安排了一些“狗血”故事:方芷衡曾遭遇严重的职场性骚扰;余初晖的原生家庭极为糟糕;叶蓁蓁的男友家庭内斗;朱喆不甘于当“扶弟魔”;何悯鸿遭遇情感危机,“发疯”升级。这些桥段具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讨论价值,让观众看到了生活罅隙中的阴暗面。通过人物的“绝地反击”和自我调整与突破,引导大家积极面对现实的琐碎与晦暗。只是,当《欢乐颂5》中何悯鸿的持续“发癫”与众人的说教成为矛盾焦点时,再反观之前的一系列“狗血”故事,不禁令人感叹,它终究还是落入了“狗血剧情”的窠臼,依靠“狗血”桥段来推动情节发展,拉低了大热IP应有的品质。

  从第一部到第五部,从大热到悄然褪色,《欢乐颂》IP开发呈现出国产系列剧创作探索的一个完整样本。这不禁令人思索:如何有效发挥IP优势,保证系列剧的品质?电视剧系列化开发,是在相同的世界观架构上,通过相似的故事题材、主题聚焦或具有连续性的人物关系,制作系列剧集。不仅可以将积累的粉丝基础和观众缘引流到续作上,还可以为观众构建一个更具亲近感和共情力的观剧氛围,组合成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强IP。然而,系列剧能够实现热度、口碑双丰收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逃不开“狗尾续貂”的魔咒,观众对于国产剧的续集总是频频失望。

  同样是正午阳光创作的系列剧,《大江大河》三部曲保证了大热IP应有的品质与口碑。虽然第三部《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稍显薄弱,但整体瑕不掩瑜,呈现出一个相对成熟的范本。《大江大河》系列剧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均采用原班人马,每一部都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特点,完整展现了人物的成长脉络与人生历程。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既看到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亦看到个人创造历史的艰辛与成就。《欢乐颂》系列剧则出现了某种“割裂”,虽然总体上保持了“观照都市女性成长”的定位,却在中途进行了人物与故事的“大换血”。同时,创作上的新意与亮点不够,与前作相比明显后续乏力。系列剧要持续输出精品,关键还是品质和内容的把控。如果只是为了刻意复制前作的成功,对前作进行注水和拉长,不能做到紧跟时代和自我创新,必然难逃一部不如一部的命运。

  (作者刘青系邯郸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从《欢乐颂》系列剧看大热IP悄然褪色的原因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 2024微短剧:新时代呼唤新内涵,新变化折射新要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