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萧 放
端午节是一个佑护生命、系念家国的盛大的民俗节日。自周秦奠定岁时制度以来,阴阳五行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生息变化的宇宙图式,仲夏是阴阳流转中的重要时节。汉魏时期端午节俗已经出现,唐宋时期,端午成为全国性民俗节日。明清以来,端午是与春节、中秋并立的民俗“三大节”之一,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节点。传统节日的形成依循着自然天时与人文社会的时间节奏,节日礼俗充分体现了人们为协调天人关系、社会关系与身心关系所采取的文化设计与技术手段。从端午礼俗中充分感受到中国人面对恶劣生存环境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精神与有效的应对方式。
端午节已有千年的历史,同时具有覆盖中华大地,为广大人民所共享的节俗传统,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我们从众多的节日名称中就可见一斑,如端阳节、天中节、天医节或采药节、浴兰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斗草节等。在漫长的传承发展历程中,端午节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节俗传统主题,即卫护生命与追念先贤。这两大传统主题既是端午节的精神核心,也是其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
端午节是卫生节,卫护生命是端午节俗千年主题,也是端午节俗最初形成的动力。端午节期间正值仲夏,瘟疫等疾病易扩散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人们将端午所在的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汉魏时期开始,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以水上竞技、山头采药等户外活动激扬生命、保障身体健康。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它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湿热的夏季仍是难熬的季节,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人的基本需求,也需要从物质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的保障。因此,每当来到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人们依然还会选择传统的方式来卫护生命。
端午节是祭祀先人的时节,除了台湾等地方沿袭古老的夏至祭拜祖先外,多数地区人们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其中,屈原在后世的影响最大。“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端午》)。长江中游端午节俗中最引人瞩目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屈原。湖北荆州、秭归、湖南岳阳、永州等地有悠久的吊屈竞渡传统,直到今天,秭归每年在屈原祠内或在祠前的屈原沱江边都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端午特有的节令食品粽子,在汉魏以后也被传说为追念屈原的祭品。屈原故里的秭归人至今仍将粽子视为屈原的纪念物,他们在端午粽子中特别包上一枚红枣,象征屈原的赤胆忠心。当地流传着这样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以此象征屈原高洁的人格。
悼念屈原是汉魏以后端午节俗的新主题,它赋予了端午节以重大的历史意义。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复兴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端午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应该从传承与复兴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人创造文化,同时为文化濡染。人们不仅需要有基本的物质生存,也需要有文化的生存。文化生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赓续,我们要保障国族生命的恒久,就必须有强固的国族意识。屈原等爱国士人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激励中华民族子孙维系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
近年来,在国家倡导的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的有力推动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端午节传播环境有了显著跃升,加之文旅融合路径的开启,端午节俗文化影响力有了巨大提升,端午文化传播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的深度广度。通过视频直播,我们可以在千里之外观看秭归、汨罗凭吊屈原精魂的龙舟竞渡,感受屈原忠诚家国的情怀;从抖音直播与短视频等自媒体中,我们也能近距离地感知温州瑞安与广州天河车陂村的龙舟大赛展示的“一水同舟”的乡情;还有众多围绕端午传统民俗物品而衍生的文创产品,它们不仅丰富了端午节俗生活,也是端午节俗文化传播的时代象征。此外,在现代媒体技术的加持下,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成为了对外传播的重要文化内容,还展示了华侨华人对于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发展。
仲夏是生命长养的季节,端午是生命养护、生命力激发的日子,我们在端午时节珍重生命,关爱家人。同时,端午节是追念先贤、凝聚群体精神的盛大节日,由此我们愈发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更激发起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复兴伟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