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学华
文旅产业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人文风情也为文旅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吸引力。近年来,《去有风的地方》《你好生活》《我的阿勒泰》等一系列文化旅行类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不仅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也在文旅资源的普及、推广与消费层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何以视听创新赋能文化和旅游资源,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传播学、艺术学和旅游管理等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音乐文化乡村纪实节目《袅袅余音又一村》平衡了色彩与音乐、自然与人文、传统与新潮的三重关系,在视听创新和乡村文旅目的地推广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色彩与音乐的视听创新
《袅袅余音又一村》精心策划,集结了中国传媒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的四位青春音乐创作人,组成“觅音团”。他们深入古巷田间,亲身体验乡村生活之趣,同时展开音乐采风之旅,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临场感与鲜活的青春气息,厚植爱农情怀,把作品写在了希望的田野上。节目以12种中国传统色,如石绿、瑞雪白、青黛、葡萄水等,对应国内的12座乡村,将当地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徐徐铺展开来,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和美乡村”的新图景。
节目从自然景观中提炼“中国绝色”元素,并融入青春洋溢的乐队弹唱形式,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也加深了观众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古老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节目第一期以中国传统色“石绿”开篇,以“一江碧水入画来”的诗情画意带领观众走进悬崖下的苗寨化屋村。跟随“觅音团”的视角,既有泛舟山水和苗族特色板凳拳舞等传统文旅项目,也有露营和苗绣蜡染非遗工艺等新潮的文旅体验。最终,“觅音团”的青年们为化屋村创作了专属村歌《锦绣水岸》,唱出了勤劳的苗寨百姓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走实和美乡村振兴之路的经验。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律动
作为一档“音乐文化乡村纪实节目”,《袅袅余音又一村》在视听层面形成了色彩与音乐交融的“声色共绘”表达范式;在内容形式层面,注重表现自然景观中的人文风情,呈现二者的和谐律动。节目巧将风吹、雨落、鸟鸣等大自然的声音与地方方言和民谣相结合,在展示风霜雨雪、山丘海洋等自然景观多样性的同时,呈现了当地的生态建设成果,深化了观众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理解。
第二期节目走进河北张家口崇礼,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雪上项目的重要举办地之一,中国传统色“瑞雪白”成为崇礼的标志色。节目特别邀请了“中国滑雪之父”单兆鉴。作为中国第一位滑雪冠军,他长期致力于推动开发全国滑雪资源及申办综合性比赛事业。通过嘉宾的讲述,配合历史影像,节目综合展现了崇礼天翻地覆的景观变化和滑雪文化的培育历程。
传统与新潮的景观共绘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袅袅余音又一村》显现了文旅纪实节目在内容表现上的张力与潜力。节目通过纪实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视听设计相结合,并以富有青春活力的音乐创作人作为“向导”,使“观众”短暂地化身“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审美的融合。节目置入时下流行的围炉煮茶、基地露营以及非遗技艺体验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形式,更为观众提供了多维度、沉浸式的文旅想象,触发了大众亲近大自然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心态与热情。
比如第三期节目在中国传统色“青黛”的古韵之中,跟随四位青春音乐创作人走进了安徽黟县。在古老村落里,有返乡青年创业酿造黑米酒的故事,有80后扎根茶园的助农故事,还有跨国夫妻经营村间民宿的故事。青砖黛瓦是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积淀,热血奋进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担当。
声色共绘文旅新潮,视听赋能文化传承。《袅袅余音又一村》通过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创新的视听方式挖掘了乡村景观与人文风貌的多样性。节目将色彩与乡村景致相结合,以音乐创作人带领观众深入体验劳动和非遗工艺,创作村歌,记录乡村振兴的故事,同时在纪实视角下,将传统与新潮相结合,激发了观众对乡村文旅目的地的热情,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作者刘学华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视听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ZDA083)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