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抔净土”还是“一堆净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一抔净土”还是“一堆净土”?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7-05 17:54

“一抔净土”还是“一堆净土”?

——《葬花吟》异文刍议

  作者:刘上生

异文种种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是《葬花吟》中林黛玉自抒情怀的名句。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自1791年《红楼梦》印本程甲本问世以来,延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红楼梦》校注本,二百三十余年的流行本里,这句诗从来没有异文。人们认为,这就是曹雪芹当年的手笔。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程甲本出现之前,流行的手抄本并非“一抔净土”,而且颇有异文。据笔者所见,大体有四种:

  1.“一堆净土掩风流”(庚辰本,王府本,戚序本,戚宁本)

  2.“一坯净土掩风流”(甲戌本,甲辰本)

  3.“一盃冷土掩风流”(俄藏本)

  4.“一杯净土掩风流”(梦稿本)

  加上印本系统“一抔净土掩风流”(程甲本程乙本同),异文共五种。

  上述五种异文,“坯”,《汉语字典》引《尔雅.释山》释为“山丘一重”,通“坏”。《中华大字典》等同。与“堆”的名词义“聚土”相近。可以归为一类。“杯”“盃”同字异体。但由于“杯”很可能是“抔”字之误。所以五种异文实际上是一字之差的两类:“一抔净土”与“一堆净土”。前者以程甲本为代表,后者以庚辰本为代表。

  红学所校注本取“一抔净土掩风流”。第27回校记七云:“‘一抔净土’,原作‘一堆净土’,从程甲本改。”该回注释引《史记张释之列传》“取长陵一抔土”云:“比喻盗开坟墓。后人就以‘一抔土’代指坟墓。这里‘一抔净土’指花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力主接近曹雪芹原稿面目,然而此处却依程本改了脂本文字,使人们觉得与其初衷相悖。但诸脂本确实没有“一抔净土”的文字。邓遂夫甲戌校注本将甲戌本“一坯”改为“一抔”,他肯定梦稿本的“杯(抔)”字。校记云:“从梦稿本改。甲辰、舒序本同误‘坯(坏)’列藏本误‘杯’。庚辰、蒙府、戚序、戚宁本作‘堆’,虽通,仍属一种改字。原文当作‘抔’。以‘一抔土’代指坟茔。”[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328页。]邓校本的“从梦稿本改”有一定道理,因为梦稿本仍然属于来自脂本的抄本系统,这实际上是坚持了曹雪芹“一抔净土”的创作权。但实事求是地看,梦稿本的“杯”字笔画很清晰,要说明它是“抔”字之误只能靠推想而非实证。从现有版本看,最早出现笔画无误的“一抔净土”的确实是程甲本。红学所校注本依印本程甲本改为“一抔净土”,是符合目前所知版本实际的。但这样一来,完全否定了脂本文字。这就使校注者陷入了肯定还是否定以庚辰本为底本的脂本悖论误区了。

量词思维

  笔者认为,上述版本的异字除了抄写错误外,可能反映了作者的修改痕迹。

  “堆”是个多义词。《康熙字典》丑集中土部“堆”字条引《唐韵》《集韵》《韵会》等释为“聚土也”,实际上就包含动词(重在“聚”)和名词(重在“土”)两种表意功能,后来发展为指“累积物”的名词、表“累积”的动词和表累积成群的量词三种基本意义,还有其他引申和新出义。而“抔”的词义比较单纯。《康熙字典》卯集手部“抔”字条引“《前汉.张释之传》‘愚民取长陵一抔土。’《注》:‘抔谓手掬之。’今学者读为杯勺之杯,非也。”由于出自《史记.张释之列传》(《前汉书》同)的“取长陵(汉高祖陵墓)一抔土”句,‘一抔土’代指墓土。而后代广为传诵的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用了此典,“一抔土”更成为“坟茔”的特指符号。所以,在量词的意义上,“一抔净土”比较“一堆净土”的特指功能更强,更广为人知。程甲本用此词为典,优点是很鲜明的。成书于清代前期的《康熙字典》指出“今学者读为杯勺之杯,非也”,说明误“抔”为“杯”,是当时“学者”的普遍现象。那么,“梦稿本”的“杯”甚至“俄藏本”的“盃(杯的异体字)确实很有可能是抄手因读音抄写之误。

  习惯可以钝化思维。单纯从量词的角度比较,直白通俗的“一堆净土”相较内涵典故的雅化的“一抔净土”,在表现力上明显处于劣势。这也许就是红校本弃庚辰本“一堆净土”不用而一违初衷地依程甲本“一抔净土”的原因。

多义优劣

  但这只是一种思路。如果换一种思路,把“堆”的多义项与“抔”的义项比较,两个字表现力的优劣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堆”本义“聚土”,引申为累积意义的多义词,《红楼梦》中广泛运用,作动词的,如“堆纱”(第7回)、“堆山塞海”“堆山凿池”(第16回)、“乌压压的堆着”(第40回)、“堆砌”(第50回)等等,作名量词的,如“荒冢一堆”(第1回)“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第27回)等等。体现了单音汉字“堆”承载意义和功能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过这些句中,“堆”的词义还比较单一,“一堆净土”却不同,它体现出单音汉字可以身兼多义的特点。“堆”在这里既是动词,又是名量词。读者可以把“一堆”既视为堆砌累积动作,又视为堆砌累积结果,“一堆净土掩风流”就能相当准确地描述堆土葬花的行动过程,同时又展示堆土成坟茔的场景结果。“一堆净土”至少可以白话译为“堆一堆净土”(“净土”借用佛教词语表意,笔者另论)。而只在小说中出现一次的“抔”字意义和功能都比较单一。“一抔净土”只能在典故的喻指意义上显示葬花结果。因为以“一抔土”喻指坟茔本来就是一种缩小的夸张手法。查其典出处原文《史记.张释之列传》,张释之为廷尉时,有人盗高庙坐前玉杯,张释之依法判弃市(斩首公示),文帝大怒,认为太轻,应该灭族。张释之“免冠顿首谢”,但仍坚持依法判罪:“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高祖陵墓)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595页。]文帝终于接受了他的意见。可见“一抔土”乃极言其少,未必就是喻指陵墓本体。“抔”,手掬之,双手捧。所以,在准确描述葬花的动态及结果的意义上,“一堆净土”明显优于“一抔净土”。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回《好了歌》可以找到与《葬花吟》的前后映照: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知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在用土堆坟茔的意义上,“荒冢”与“花冢”是一样的,所以也用“堆”字。“荒冢一堆”与“一堆净土”的“堆”,都是兼有名量词和动词双重意义和功能的多义词。它们前后相互映照,不同的是,“荒冢一堆”偏向于名量词义,而“一堆净土”则更多地显示出古汉语一词多义功能相兼的特点和优长。但它确实可以成为相近语意下曹公取用“一堆净土”的最好旁证。

  另一个例子是同样用土埋物,但因对象及目的不同,而选用动词不同,可以看到曹雪芹是很讲究用词的准确性。第62回宝玉同香菱埋菱蕙:

  “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

  这里的关键动词是“撮”,因为只要把菱蕙“掩埋平服”,不需要堆高,不用多少土,所以用“撮土”。而黛玉埋花作冢,必须高于地面,所以用动词“堆”是最准确的。在这个意义上,曹雪芹弃“抔”而取“堆”也必然是不二选择了。

  作为动量词的“一”词义延伸发展也很丰富。《康熙字典》又释“一”,纯也,专也,全也。作为多义词的“一”用在动词“堆”前面修饰,可以有“全堆净土”之意,表明为了葬花,堆土也是很精心的。由于“一”词多义的运用,这样,“一堆净土”比单纯解释为动态加名量的“堆一堆净土”,内涵更要丰富得多。

  如此看来,“一抔净土掩风流”与“一堆净土掩风流”也许都是曹雪芹当年思考选择过的。从目前现存脂本数量看,以庚辰本为代表的“一堆净土”占四例,而可以推断为“一抔”的脂本仅有梦稿本难以确证的一例。这说明,甚至在庚辰本定稿时,曹公还是确定“一堆净土”的。既然校注本明确以庚辰本为前八十回底本,为什么不取“一堆净土掩风流”呢?

谁解其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红学所校注本的问世,结束了1791年以来程高印本主宰《红楼梦》大众传播二百余年的历史,把传播曹雪芹生前修定稿作为红学的重要任务。校注本前言明确写道:“本书在校勘过程中决定采用庚辰本为底本,以其他各种脂评抄本为主要参校本,以程本及其他早期刻本为参考本。凡底本文字可通而主要参校本虽有异文但并不见长者,仍依底本……”在处理《葬花吟》不同版本异文时,校注本也遵循了这个原则。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程本作“花谢花飞飞满天”)“强于污淖陷渠沟”(程本作“不教污淖陷渠沟”)都是恢复脂本原貌的例子。读者可以自行去比较不同版本文字的特色或优劣。遗憾的是,在处理“一堆净土掩风流”与“一抔净土掩风流”的异文时没有这样做,轻率地弃庚辰等脂本而“从程高本”,使读者失去了一个就此学习体会曹雪芹语言艺术的机会。

  曹雪芹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的创造精神和才能并不是后人都能领会的。程高印本对脂本的修改,有些简直是点金成铁,如第2回把“封肃喜的屁滚尿流”改为“封肃喜的眉开眼笑”,这就是因为不理解曹雪芹既追求雅俗融合,又善于化雅为俗的审美新境。其实,包含语词典故的程本的“一抔净土”与直白多义的脂本的“一堆净土”,在语体风格上有雅俗之分,却无高下之别。它们也许都曾是曹雪芹的选项。但从庚辰本看,曹公是更重视俗文学的语义丰富性的创新的。然而浅尝辄止的阅读不容易理解作者的苦心,“一堆净土”与“一抔净土”的弃取就是一个例证。难怪曹公嗟叹“谁解其中味”了!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