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坡文化”传播的当代意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东坡文化”传播的当代意义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7-29 16:45

  作者: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 由兴波

  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多篇散文以及诸多具有独特艺术风貌的书画作品。此外,他的政治、哲学、教育、学术等思想亦闪耀出灿烂的光辉,在农学、水利学、医药学等方面亦有重大贡献。苏东坡所创造的文化世界被誉为“苏海”,赞其宽广深厚,如大海般波澜壮阔,动人心魄。苏东坡更是生活的智者,他的生活智慧为后人所推崇。历经千年,古今中外,对苏东坡的精神都赞誉有加,传承不息。从苏东坡身上,我们可以汲取无穷的精神营养。

  苏东坡的家风淳厚,父慈母贤,诗书传家,不但在宋代影响甚广,而且穿越时空,在后世广为传颂。尤其是与弟弟苏辙兄弟手足情深,“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苏辙传》)。正所谓“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苏家的良好家风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苏东坡是一位文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在顺境之中,苏东坡胸怀天下,关心苍生黎民,勤于政事,兢兢业业为民谋福祉。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尽忠恪职的官员形象。儒家思想的“兼济天下”在苏东坡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苏东坡曾云:“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苏东坡《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他在其位谋其政,上忠朝廷,下爱百姓,不矜夸,不骄纵,不淫奢,为国为民,不谋私利,堪为从政者的楷模。

  苏东坡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在逆境之中,他顺应自然,热爱生活。一方面,他安于现状,甘于忍受苦难,“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另一方面,生活的挫折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的背后,坚持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精神世界中,苏东坡教会了世人如何看待贵贱、荣辱、是非、得失,尤其是对生活真实的认识,更彰显了他的睿智。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就表扬苏东坡“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这是苏东坡的豁达与明智之处,也是他带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东坡《临江仙·送钱穆父》),他洞悉人生,对世间的美与丑有着清醒的认识,“人生看得几清明”(苏东坡《东栏梨花》)。但他并不悲观失望,而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遵循着社会的规律。他有抗争,但不莽撞;他有妥协,但不盲目。苏东坡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在能够实现理想的时候,他积极进取,尽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当身处困境之时,他能够通过文学、艺术创作来调整情绪,取得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他还能通过美食改变生活质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苏东坡的文化价值早已为世人所重,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当代著名学者王水照曾云:“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的苏东坡,永远的苏东坡。”“东坡文化”的当代传播如火如荼,近年来各种研究、传播“东坡文化”的机构频频成立,各级机构专设“东坡”研究专项,成立专刊,相关的科研、普及成果数量大增。相关的文化产品也源源不断地推出,以电视专题片、电视剧、戏剧、舞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东坡的各个方面。全国多个场馆举行了东坡主题的书、画艺术展。“东坡文化”也带动了相关的文旅产业发展,以“东坡”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增加,“东坡文化”周边产品得到开发,东坡形象作为表情包在网络广为流传。借助“新媒体”,使得原来“文人化”“学者型”的苏东坡渐趋“大众化”“普及化”。这一系列举措,使苏东坡走进了当代人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粉丝”涵盖了各种职业、多个年龄段,几乎达到了“全覆盖”“无死角”,不得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东坡热”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典型现象。

  “苏东坡”之名早已远播海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东坡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对于域外苏东坡资料的搜集整理、文化交流等得到扩展,“东坡文化”的海外接受渐成热点。这是“文化自信”的现实表现,是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对话的有效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很多,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思想家、文人、艺术家、政治家有很多,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优长,都值得在当代进行有效的继承和传播,“东坡文化”仅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正所谓“诗酒趁年华”(苏东坡《望江南·超然台作》),若能借助“东坡热”引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挖掘其他的优秀文化元素,则“东坡文化”传播的引领之功大焉。

  我们同时也需注意,“东坡热”之下也需要“冷思考”。在“东坡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坚守学术底线,注重经典的选择和有效传承。东坡研究要有“精品”意识,宜泛更宜专,切莫流于浮华。要避免“东坡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庸俗化,避免“蹭热度”“赚流量”,曲解“东坡文化”。“东坡肉”不是“唐僧肉”,更不要乱加佐料,让“东坡肉”变味。

  文化复兴对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前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希望能够借助“东坡文化”的传播,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由兴波)

 

  “东坡文化”传播的当代意义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