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陶奕宸
作为《寂静之地》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寂静之地:入侵日》票房成绩亮眼。同时,作为整个系列的“前传”,本片延续了前作的基本设定,但又跳出了前两部的剧情限制,对新观众十分友好。
新颖的核心设定是恐怖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审美期待日益提高的观众来说,丧尸、妖鬼等设定已沦为俗套,市场迫切呼唤让人眼前一亮的剧情设定。从这个角度看,《寂静之地》系列的剧情设定可谓完美切中观众痛点——不明怪物入侵地球,会消灭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人类必须在保持“寂静”的前提下,找到自救之法。不同于两部前作,本片将时间前置在灾情发生之初,回溯了外星生物首次入侵地球的那一天,直观显示出灾难前后人类生活情况的对比。在影片开头,大城市的噪音分贝值和热闹喧嚣的城市景象,与即将到来的寂静末日形成反差,颇具视觉冲击力。
在本片中,女主人公萨米拉是一位身患重病、命不久矣的文艺女青年。她长期居住在临终关怀机构里,在读书分享会上写诗自嘲,整日流露着负面悲观的情绪。当她如往常一样在剧院看完木偶戏,准备去熟悉的餐馆吃一份披萨时,不明怪物对地球发起了入侵。在不断逃难、求生的过程中,萨米拉遇上了男主人公埃里克,并与之携手同行。
除了核心的“噤声”设定,末世中的人文关怀与信仰危机是整个系列重点关注的主题,这也使影片跳脱出单纯的恐怖片范畴,让观众在胆战心惊之余生发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就这个层面来说,《入侵日》可谓集两部前作之大成,甚至在整体的谋篇布局中形成了“文艺抒情”大于“恐怖惊悚”的另类格局。
在寂静的末世之中,不少人身上出现了信仰危机和精神崩溃的迹象。有的人在目睹亲人惨死之后,绝望地哭嚎以吸引怪物杀死自己;有的人看着数量众多且庞大丑陋的怪物群,心理防线崩塌后不顾旁人性命兀自大喊。当社会秩序崩溃,死亡的阴影萦绕每个人的心间,悲惨事件时有发生,人们便更加呼唤信仰的重建。因此,影片设置了猫、披萨、教堂三个意象作为具象化的信仰,来显示信仰的崩塌与重建。
猫,脚步轻盈、双眸纯澈,不少镜头都是跟随着它的视角展开,许多重要情节的推进也受它的影响。其中有三处典型情节,一是猫在街上无意间遇到了躲在水底侥幸逃生的男主;一是男主跟随着猫误入怪物老巢,经历九死一生后惊险逃脱;另一处则是影片结尾,男主抱着猫奋力跃入水中,爬上了运送幸存者的邮轮。这三处情节都颇具象征意味,分别代表着“苟且偷生”“虎口逃生”和“劫后新生”,意味着信仰从崩塌到重建的过程——原本惊惧不定、几近崩溃的男主慢慢平静下来,跟随女主一同逃难,并重拾生存下去的信心,最终带着女主的猫一起迈向新生。
披萨,是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的食物。在怪物入侵后,她仍多次试图冒险外出,只为找到那家熟悉的披萨店。这样的情节起初会让人觉得牵强,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跟随镜头抵达女主的内心深处,终于明白这份披萨原来与她的童年记忆、父女亲情等深层情感的紧密联系。当男女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找到那家披萨店,却只看到一片焚烧后的废墟。面对那块焦黑的店铺,女主怅然若失。看着失落无助的女主,男主另外找到了一份披萨,并在盒子上写下了女主念兹在兹的店名,以弥补她心中的那份遗憾——这同样是一个信仰崩塌与重建的过程。
相比于猫和披萨这样相对隐晦的意象,“教堂”的象征意义则明显得多。男女主人公在下水道躲过怪物的追击,来到了一处教堂避难。窗明几净的教堂与街道上的断壁残垣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在危机重重的末世,虔诚的信仰为难民们提供了一份可靠且温馨的庇护。
在建构信仰的过程中,观众也能从相关情节中感受到人与人那份珍贵的温情。面对失控咆哮的伙伴,黑人小哥无奈地将他打晕,随后真诚地含泪道歉;看着情绪低落的女主,男主为她表演了一段幼稚却又十分治愈的魔术;对着怪物密布的河岸,女主用钢棍不断敲击汽车发出声响,舍命为男主创造逃生机会……类似情节在片中俯拾皆是,既实现了调控叙事节奏的效果,又满足了解释人物心理流变的需要,还完成了影片主旨的升华。
不过,影片的缺点也不少。一方面,似乎为了显示影片的“恐怖属性”,频繁利用怪物突然袭击,被观众诟病为“一惊一乍”;另一方面,部分情节过分巧合,显得不切实际。此外,影片中隐藏的政治元素也令人不适。类似问题早在前两部作品中便初见端倪,似乎也揭示了同类型影片的积弊。
客观地说,就恐怖片来看,《寂静之地:入侵日》无疑是一部颇具突破性的作品。无论是将丰富的象征、隐喻融入影片,还是对恐怖题材作品的文艺化、温情化尝试,本片都在相当程度上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探索。在影片末尾,男主坐在载满幸存者的邮轮上,翻看着女主理性克制却又饱含深情的告别信。与此同时,滞留城中的女主则带着耳机走上空旷无人的街道,踏着坚定的步伐,迈向未知的命运。在这片危机四伏的寂静之地上,他们反而卸下了身处喧嚣社会时的伪装,找到了阔别已久的自己。(陶奕宸)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