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付李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网络文艺蓬勃发展,粉丝文化也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偶像工业的兴起让职业“爱豆”(Idol)取代影视明星成为粉丝追逐的中心,粉丝也由此形成了“饭圈”,活跃于网络之上。我们不妨把依托于传统大众媒介的追星文化称为粉丝文化1.0;把依托于大众媒介文本,但在网络媒介进行消费与再生产的粉丝活动称为粉丝文化1.5;把文本、传播、消费、再生产诸环节均依托于网络的饭圈文化称为粉丝文化的2.0。2.0版本的粉丝文化是网生文化,它与网络文艺紧密相连,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其一,网络文艺极大丰富了粉丝文化所依托的文本数量。粉丝文化1.0与1.5时期粉丝所追逐的明星基本限于影星、歌星及选秀明星。而在2.0时期,网络的无限性带来了网络文艺作品的无限丰富,无论是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还是网络动漫、游戏,甚至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都有属于自身的粉丝群体。网络综艺中的“养成系”选秀节目是最典型的饭圈文化文本,《创造101》《青春有你》等节目一度把饭圈文化推到风口浪尖;而网文《全职高手》的粉丝为主人公叶修应援打榜、争取代言的行为也让公众认识到,“爱豆”并不限于真人,虚拟的偶像同样有饭圈的存在。
其二,网络文艺的互动性让粉丝获得了更强的参与感与主动性。粉丝文化1.0与1.5时期,明星还有着神秘光环,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影响是单向的、无反馈的。2.0时期,网络文艺以其独有的参与性与互动感,让粉丝几乎可以零距离接触偶像,极大拉近了两者的距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粉丝和偶像的权力地位发生了翻转,粉丝拥有了决定偶像能否出道、流量多少的话语权,主动性大幅提升。粉丝进一步依托于网络形成特定的趣缘群体,建立虚拟社区并进行二次创作与传播,创造出属于自身的“圈层”文化。
其三,网络文艺发展所形成的“泛娱乐”结构资本是粉丝文化的背后推手。“泛娱乐”是互联网资本布局产业链的核心概念。“泛娱乐”产业链包含了从网络文学到网络剧,从网络动漫到游戏,从网络综艺到偶像爱豆的全环节,以“IP”为中枢统摄全局。IP表面上是“知识产权”,实质上是“被市场验证过的用户情感载体”,是商品化的用户关注度。简单粗暴地概括,IP即“流量”。流量是互联网经济的根基,是资本增殖的关键因素,而饭圈正是互联网资本获取流量的利器。通过掌握大IP的版权,资本收获粉丝流量,进而通过榜单、排名、选秀出道等种种机制,刺激粉丝活动。粉丝的点击、浏览,转发、评论,打榜、消费以及二次创作、线下活动等,都成为流量数据的一部分,粉丝由此成为资本的“数字劳工”。
在强大的资本力量扭曲之下,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也被异化。偶像崇拜是人类文化中固有的现象,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人对于亲密关系的心理需求,以及投射心理、补偿心理、社会学习心理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个体对特定偶像的喜爱之情。依托于网络形成的粉丝社群,最初也是一群志同道合者交流分享,建立认同的情感共同体。但是,消费社会无孔不入的资本力量,将一切有利可图的事物商品化,粉丝群体也难以幸免。平台推出的从打榜到氪金的一系列机制,让粉丝为了自己喜爱的偶像付出时间和金钱,从而攫取他们的“数字劳动”成果,将真爱异化为数据流量。粉丝群体组织也从“为爱发电”的松散团体变成分工井然有序的“粉丝大军”,有数据组、美工组、控评组等,甚至出现了职业的“粉头”,游走于平台、偶像与粉丝之间。这样的粉丝组织对成员的忠诚度与服从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粉丝行为从自由参与变成了集体行动、党同伐异,群体极化特征明显,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乱象。
2021年,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推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规范粉丝群体账号、规范应援集资行为等十项措施,饭圈失范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在此基础上,未来的饭圈治理要继续以平台治理为中心,合理引导粉丝行为,抵制流量经济的无序扩张。首先,平台和资本方要共同努力,加强对粉丝活动的监管,规范应援集资行为,避免粉丝为了偶像而过度消费和盲目追捧。同时,平台还应当提供更多健康、积极的互动方式,让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更加纯粹和真诚。其次,偶像和经纪公司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引导粉丝理性追星,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数据化。偶像应当以艺术和才华赢得粉丝的喜爱,而不是通过各种榜单和排名来刺激粉丝的消费行为。此外,粉丝群体也需要自我反思和自我约束,避免极端行为和群体极化。粉丝组织应当回归初衷,成为志同道合者交流分享的平台,而不是为了流量和数据而存在的工具。总而言之,让饭圈文化良性发展需要平台、行业和粉丝共同努力,让情感回归真爱,让饭圈回归趣缘,让休闲回归愉悦,让艺人回归艺术,让网络回归清朗。
(作者付李琢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艺术学博士)